新材料产业投资分析报告


来源:

标签 新材料
新材料产业是当今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新材料技术对其他领域的发展起着引导、支撑和相互依存的关键性作用,是最具推动力的共性基础技术。具有优异性能或特定功能、应用前景广阔的新材料已成为发展信息、航天、能源、生物等高技术的重要基础材料。

一、关于新材料

(一)新材料的界定与分类

1、概念界定

新材料是指那些新出现或已在发展中的、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新材料与传统材料之间并没有截然的分界,新材料在传统材料基础上发展而成,传统材料经过组成、结构、设计和工艺上的改进从而提高材料性能或出现新的性能都可发展成为新材料。

2、分类

新材料作为高新技术的基础和先导,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它同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一起成为二十一世纪最重要和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同传统材料一样,新材料可以从结构组成、功能和应用领域等多种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类,不同的分类之间相互交叉和嵌套,目前,一般按应用领域和当今的研究热点把新材料分为以下的主要领域:

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 纳米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先进陶瓷材料、生态环境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含高温超导材料、磁性材料、金刚石薄膜、功能高分子材料等)、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智能材料、新型建筑及化工新材料等。

(1)电子信息材料

电子信息材料是指在微电子、光电子技术和新型元器件基础产品领域中所用的材料,主要包括单晶硅为代表的半导体微电子材料;激光晶体为代表的光电子材料;介质陶瓷和热敏陶瓷为代表的电子陶瓷材料;钕铁硼永磁材料为代表的磁性材料;光纤通信材料;磁存储和光盘存储为主的数据存储材料;压电晶体与薄膜材料;贮氢材料和锂离子嵌入材料为代表的绿色电池材料等。这些基础材料及其产品支撑着通信、计算机、信息家电与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产业的发展。

电子信息材料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向着大尺寸、高均匀性、高完整性、以及薄膜化、多功能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当前的研究热点和技术前沿包括柔性晶体管、光子晶体、SiC、GaN、ZnSe等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有机显示材料以及各种纳米电子材料等。

(2)新能源材料

新能源和再生清洁能源技术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五个技术领域之一,新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风能、地热、海洋能等一次能源以及二次电源中的氢能等。新能源材料则是指实现新能源的转化和利用以及发展新能源技术中所要用到的关键材料。主要包括储氢电极合金材料为代表的镍氢电池材料、嵌锂碳负极和LiCoO2正极为代表的锂离子电池材料、燃料电池材料、Si半导体材料为代表的太阳能电池材料以及铀、氘、氚为代表的反应堆核能材料等。

当前研究热点和技术前沿包括高能储氢材料、聚合物电池材料、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质材料、多晶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等。

(3)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是指由尺寸小于100nm(0.1-100nm)的超细颗粒构成的具有小尺寸效应的零维、一维、二维、三维材料的总称。纳米材料的概念形成于80年代中期,由于纳米材料会表现出特异的光、电、磁、热、力学、机械等性能,纳米技术迅速渗透到材料的各个领域,成为当前世界科学研究的热点。按物理形态分,纳米材料大致可分为纳米粉末、纳米纤维、纳米膜、纳米块体和纳米相分离液体等五类。尽管目前实现工业化生产的纳米料主要是 碳酸钙、白炭黑、氧化锌等纳米粉体材料,其它基本上还处于实验室的初级研究阶段,大规模应用预计要到5-10年以后,但毫无疑问,以纳米材料为代表的纳米科技必将对二十一世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当前的研究热点和技术前沿包括:以 碳纳米管为代表的纳米组装材料;纳米陶瓷和纳米复合材料等高性能纳米结构材料;纳米涂层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单电子晶体管、纳米激光器和纳米开关等纳米电子器件的研制、C60超高密度信息存贮材料等。

(4)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多种性质不同的材料通过物理和化学复合,组成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态结构的材料。该类材料不仅性能优于组成中的任意一个单独的材料,而且具有组分单独不具有的独特性能。

复合材料按用途主要可分为结构复合材料和功能复合材料两大类。结构复合材料主要作为承力结构使用的材料,由能承受载荷的增强体组元(如玻璃、陶瓷、碳素、高聚物、金属、天然纤维、织物、晶须、片材和颗粒等)与能联结增强体成为整体材料同时又起传力作用的基体组元(如树脂、金属、陶瓷、玻璃、碳和水泥等)构成。结构材料通常按基体的不同分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碳基复合材料和水泥基复合材料等。功能材料是指除力学性能以外还提供其它物理、化学、生物等性能的复合材料。包括压电、导电、雷达隐身、永磁、光致变色、吸声、阻燃、生物自吸收等种类繁多的复合材料,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未来的功能复合材料比重将超过结构复合材料,成为复合材料发展的主流。

未来复合材料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纳米复合材料、仿生复合材料和多功能智能复合材料等领域。

(5)生态环境材料

生态环境材料是在人类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战略意义和世界各国纷纷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是国内外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一般认为生态环境材料是具有满意的使用性能同时又被赋予优异的环境协调性的材料。

这类材料的特点是消耗的资源和能源少,对生态和环境污染小,再生利用率高,而且从材料制造、使用、废弃直到再生循环利用的整个寿命过程,都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主要包括:环境相容材料,如纯天然材料(木材、石材等)、仿生物材料(人工骨、人工器脏等)、绿色包装材料(绿色包装袋、包装容器)、生态建材(无毒装饰材料等);环境降解材料(生物降解塑料等);环境工程材料,如环境修复材料、环境净化材料(分子筛、离子筛材料)、环境替代材料(无磷洗衣粉助剂)等。

生态环境材料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包括再生聚合物(塑料)的设计、材料环境协调性评价的理论体系、降低材料环境负荷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等。

(6)生物医用材料

生物医用材料是一类用于诊断、治疗或替换人体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新型高技术材料,是材料科学技术中的一个正在发展的新领域,不仅技术含量和经济价值高,而且与患者生命和健康密切相关。近10多年以来,生物医用材料及制品的市场一直保持20%左右的增长率。

生物医用材料按材料组成和性质分为医用金属材料、医用高分子材料、生物陶瓷材料和生物医学复合材料等。金属、陶瓷、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是应用最广的生物医用材料。按应用生物医用材料又可分为可降解与吸收材料、组织工程材料与人工器官、控制释放材料、仿生智能材料等。

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和发展方向主要为:改进和发展生物医用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评价、研究新降解材料、研究具有全面生理功能的人工器官和组织材料、研究新药物载体材料和材料表面改性的研究等。

(7)智能材料

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提出了智能材料的概念:智能材料是模仿生命系统,能感知环境变化并能实时地改变自身的一种或多种性能参数,作出所期望的、能与变化后的环境相适应的复合材料或材料的复合。

智能材料是一种集材料与结构、智能处理、执行系统、控制系统和传感系统于一体的复杂的材料体系。它的设计与合成几乎横跨所有高技术学科领域。构成智能材料的基本材料有压电材料、形状记忆材料、光导纤维、电(磁)流变液、磁致伸缩材料和智能高分子材料等。

智能材料的出现将使人类文明进入一个新高度,但目前距离实用阶段还有一定的距离。今后的研究重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智能材料概念设计的仿生学理论研究、智能材料内禀特性及智商评价体系的研究、耗散结构理论应用于智能材料的研究、机敏材料的复合集成原理及设计理论、智能结构集成的非线性理论和仿人智能控制理论等。

(8)高性能结构材料

结构材料指以力学性能为主的工程材料,它是国民经济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材料,从日用品、建筑到汽车、飞机、卫星和火箭等,均以某种形式的结构框架获得其外形、大小和强度。钢铁、有色金属等传统材料都属于此类。高性能结构材料一般指具有更高的强度、硬度、塑性、韧性等力学性能,并适应特殊环境要求的结构材料。包括新型金属材料、高性能结构陶瓷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等。

当前的研究热点包括:高温合金、新型铝合金和镁合金、高温结构陶瓷材料和高分子合金等。

(9)新型功能材料

功能材料是指表现出力学性能以外的电、磁、光、生物、化学等特殊性质的材料。除前面介绍过的信息、能源、纳米、生物医用等材料外,新型功能材料主要还包括高温超导材料、磁性材料、金刚石薄膜、功能高分子材料等。

当前的研究热点包括:纳米功能材料、纳米晶稀土永磁和稀土储氢合金材料、大块非晶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磁性形状记忆合金材料、磁性高分子材料、金刚石薄膜的制备技术等。

(10)化工新材料

化工新材料是应用在化工、石油等领域的基础原材料,主要包括有机氟材料、有机硅材料、高性能纤维、纳米化工材料、无机功能材料等。纳米化工材料和特种化工涂料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11)新型建筑材料

新型建筑材料主要包括新型墙体材料、化学建材、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等。其中化学建材包括建筑塑料、建筑涂料、建筑防水、密封材料、隔热保温材料、隔声材料、特种陶瓷、建筑胶粘剂等,是我国“十五”期间要重点发展的新型建筑材料。

(12)先进陶瓷材料

先进陶瓷材料是指采用精制的高纯、超细的无机化合物为原料及先进的制备工艺技术制造出的性能优异的产品。根据工程技术对产品使用性能的要求,制造的产品可以分别具有压电、铁电、导电、半导体、磁性等或具有高强、高韧、高硬、耐磨、耐腐蚀、耐高温、高热导、绝热或良好生物相容性等优异性能。

先进陶瓷材料一般分为结构陶瓷、陶瓷基复合材料和功能陶瓷三类。大部分功能陶瓷在电子工业中应用十分广泛,通常也称为电子陶瓷材料。如用于制造芯片的陶瓷绝缘材料、陶瓷基板材料、陶瓷封装材料以及用于制造电子器件的电容器陶瓷、压电陶瓷、铁氧体磁性材料等。

当前的研究热点包括陶瓷材料的强韧化技术、纳米陶瓷材料的制备合成技术、先进结构陶瓷材料体系的设计以及电子陶瓷材料的高匀、超细技术。

(二)新材料产业的特点

当前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正进入一个史无前例的创新发展时期,新材料是其他高新技术发展的支撑和先导,其研究水平和产业化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概括起来,新材料行业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覆盖范围广、关联度小

新材料种类纷繁,涉及多个不同的行业,不仅有市场一度热衷的纳米材料、磁性材料等产品,还有与能源结合紧密的新型能源材料,与信息产业紧密结合的光通讯材料,更有聚氨酯、氯化聚乙烯、有机氟材料等传统的高分子材料。而生产这些产品的公司分处不同的行业,无论是设备,生产技术,还是销售市场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可以说并不存在共同的市场基础,关联性较差,各公司的个性要强于整个“行业”的共性。

2、投资与技术高度密集

技术密集是指新材料在研制和制造过程中技术的多样性、边缘性和综合性。新材料行业涉及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多学科交叉渗透,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投资密集是指研究开发和生产新材料产品要求有一定的投资强度。新材料行业的放大技术复杂,行业装备一次性投入大,尤其是在工程化研究以及建立规模经济生产线时,更要求比较大的投资。

3、高风险、高收益

从风险的角度看,首先,由于应用领域的进步,对新材料的技术要求进一步提高,研发风险提高;其次,新材料品种多,大批量产品相对较少,由于工艺集成度加大,生产流程缩短,知识转化为技术和产品的效率提高,存在行业风险;第三,由于高新技术发展迅猛,新材料本身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生命周期缩短,产品风险加大。从收益的角度看,与其他传统行业的上市公司相比,新材料上市公司近年业绩优良。

二、国外新材料产业发展概况

(一)国外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1、新材料产业已成为各国发展的热点

以新材料为基础的一批新兴产业正在迅速兴起,并成为许多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热点。

美国政府在1991年和1995年的国家关键技术报告中均将新材料列为重点项目并位居首位;1993年开始把研发费用纳入国家预算。

日本政府把开发新材料列为国家的第二大目标,认为新材料技术是推动21世纪创新和社会繁荣的力量,提出以新材料为基础,促进其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从而巩固其经济大国的地位。

德国分析了世界技术发展态势,提出21世纪的9大重点领域,首选就是新材料,在总共80个课题中,属于新材料的占到24个;在研发经费方面,政府出资占到总数的56%,约2.7亿美元。

2、技术发展进入新时期

①基础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通过材料设计技术制造出诸如超晶格材料和碳氮化合物超硬材料等人工构造材料;高温超导材料薄膜突破实验阶段;纳米金属材料研究成果已见端倪。

②材料性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新材料提供新的性能如超导性、磁致伸缩等;传统材料由于采用新技术而使性能出现质的飞跃;高临界超导材料的出现,使超导的临界温度提高了50℃以上。

③材料相关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材料的结构与制备方面,由宏观材料的设计进入到微观的原子级、分子级设计,并能以此带动相应的材料制备技术也达到原子级的精度;检测方面,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已获得表面的原子分辩率,并可进行单个原子的加工;超高压高分辩率电镜的分辩率也已达到原子级,痕量分析的灵敏度已达PPT级。

④前沿技术的突破带来材料领域的革命:

纳米材料在催化、高精度抛光与陶瓷材料增韧改性等方面已得到实际应用。它向国民经济和高技术各个领域的渗透以及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影响将是难以估计的;

智能材料的研究使现行的一些工程问题和安全可靠性检测的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甚至可能萌发划时代的技术革新。智能材料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以具有传感、执行等功能的电子陶瓷集成在一起而制作的机敏材料及相关结构系统,已在高级轿车和家用电器中获得应用;

生态环境材料研发方面,近年来在环境净化、防止污染、替代有害物质、减少废弃物、实现资源化和利用自然能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加强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材料制品的再循环制备和使用等方面的研究开发,许多国家都在立法、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给予了优先考虑。

⑤技术发展新趋势:

新材料及其制品与生态环境、资源更加协调;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市场一体化,创新速度越来越快;新材料向高性能、多功能、复合、智能和低成本化方向发展;学科交叉越来越复杂,综合利用最新科技成就越来越多。

3、新材料技术带动和促进了传统材料的改进与革新

1997年日本提出了一个改革传统钢的ST×21计划,目标是使传统结构钢的性能大幅提高,要求一般高强度钢从400MPa及1500MPa各提高一倍,而且可焊;同时,为适应高压锅炉的需要,拟开发能在650℃与350个大气压下工作的耐热耐蚀钢。

水泥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为提高性能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如在水泥中加入塑料(PVA)可以减少宏观缺陷,使其弯曲强度从10MPa提高到200MPa;在水泥中混以超细 石英粉(0.1um);提高抗压强度达800MPa,可与现代工程陶瓷相比。

(二)国际新材料市场需求和预测

新材料产业涉及多个工业领域,产品市场前景广阔。据统计,2000年末,新材料产业在世界市场和美国市场的销售额分别约为4000亿美元和1550亿美元左右。日本2000年其国内新材料的市场约为12.6万亿日元。某些新材料就其单项而言,其国际市场也是巨大的,如超导材料,据预测,按不变价格计算,目前超导材料相关产业的年销售额约为20亿美元,可以预计2010年的年销售额将达600亿-900亿美元,其中高温超导材料将占60%以上。

新材料本身是一个大的市场,而由它带动产生的产品、新技术则是一个更大的市场。例如美国的电子工业投入1美元的半导体材料,可以产生出10美元的电子设备系统,在交通工业中如能延长材料使用寿命的1%,则可节约300亿美元。

三、国内新材料产业发展概况

目前,我国新材料领域已初步形成了与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相适应的门类较为齐全的新材料研制和生产能力,同时,一个有别于大生产,能符合特殊要求的新材料研究生产体系已经形成。

目前我国新材料产业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西安、山东等地,工业产品品种接近5000个,平均利润率(税前)为20-30%,每年创造经济效益60-90亿元。

●半导体材料行业的企业规模小、技术相对落后、深加工能力低,设备引进一直受到国外制约,制约了行业竞争力的提高。

●稀土材料我国是资源大国但不是产业大国,由于存在重复建设、地方保护等问题,造成国内外市场严重过剩,价格下降。

●纳米材料的科学研究在世界上并不落后,但在产业化方面却是障碍多多,真正形成产品的多是初级产品,盈利更是不多。

●磁性材料方面我国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技术优势,走出了具有特色的产业化道路;而在能源材料方面基本保持与国际同步。

(一)政策背景

新材料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并列为二十一世纪的三大技术源动力之一,国家对新材料行业给予了重点支持,大致分为三大类:

1、前瞻性的基础研究资助

主要集中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国家计委高科技产业化新材料专项,以上项目主要针对科研院所以及39个材料领域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对新材料科研项目每年总计无偿资助约在3.5亿元左右。

2、对产业化项目和产业化技术开发项目资助

主要体现在火炬计划、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三个项目上,它们发挥着技术孵化器的作用。其中,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通过无偿拨款、贴息贷款等方式,从1999年起每年对新材料项目资助接近9000万元;国家科技公关计划每年给予5000万元的无偿资助,火炬计划对新材料项目的资助一直位列前矛(占20%以上),国家主要通过银行贷款方式匹配资金,已将大量成果产业化,创造了极为明显的效益。

3、对高科技企业给予出口补贴和税收减免

从事新材料的企业,可以申请税收减免等优惠。以单晶硅企业为例,根据《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以及后来的通知,境内从事单晶硅的企业,从2001年6月24日起到2010年底以前享受增值税为6%,退税款用于研究开发和扩大再生产后不计所得税,生产性设备投入生产设备折旧最短可为3年,在原材料、技术和设备仪器上的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予以减免。

此外,各地方政府对新材料领域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对产业的支持。对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的新材料企业,在国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予以融资优惠、增值税返还、加速折旧、土地使用费减免、企业所得税抵扣和减免投资方向税等。各地政府和开发区给予的支持力度不一,总体来看,位于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企业,其税费比区外低50%以上,这种积极的产业政策对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但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会给新材料企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具体说,WTO协议关于《补贴和反补贴协议》对政府资金的限制,将迫使政府现有的各种高科技计划远离产业化阶段;其次,对高科技产品的出口补贴和税收优惠都是WTO协议所禁止的,出口优惠措施似乎违反了“政府针对几个特定部门进行补贴的原则”和“放弃税收或者变相不收税”的原则,需要研究调整。

(二)优势分析

1、磁性材料优势渐显

磁性材料主要包括金属软磁合金、软磁铁氧体等软磁材料和永磁铁氧体、稀土永磁、铝镍钴永磁等永磁材料。金属软磁合金包括硅钢和铁镍合金,在传统行业应用较多,软磁铁氧体在电子信息领域应用较多。

永磁材料中,随第三代“永磁王”——稀土钕铁硼的发现和近20年来信息产业的腾飞,国内钕铁硼产业迅速崛起,并成为磁性材料领域中最具活力的部分。相关企业包括中科三环、安泰科技、太原刚玉、津滨发展、天通股份和宁波韵升。

稀土永磁钕铁硼产业包括烧结和粘结钕铁硼两大类。由于国内烧结钕铁硼产业具有独特的生产工艺,并使用国产化生产设备和低成本优势,使得该产业发展迅速,产销良好。目前,国内企业大约有130家左右,其中有30多家生产能力在100吨以上,少数到达500吨以上。2000年全球烧结钕铁硼产量为13940吨,国内为6500吨,目前我国烧结钕铁硼产量已经占世界总产量的40%左右,与日本并驾齐驱,已成为稀土永磁大国。从1996到2000年销售总额达到66亿元,出口创汇5亿美元,而且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粘结钕铁硼产业中,由于国内不能大批量生产快淬磁粉,磁粉原料进口价格相对昂贵,同时IT产业对粘结钕铁硼需求远小于欧美日,产品主要用于出口,因此发展相对缓慢。目前国内具有规模化生产能力的企业有4家,年产量达到160吨左右。

从行业看,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和优胜劣汰的趋势。中科三环和宁波韵升生产规模大、产品档次较高,并且都购买了美国和日本的专利,可以合法进入欧美主流市场,未来发展前景看好。但必须看到,国内的钕铁硼企业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是我国还不是磁性材料强国,专利和最先进的技术仍然在美国日本手中;二是该行业投资壁垒不高,一条生产线只需6000万元左右;三是外资企业已经将生产基地逐渐转移到国内以降低生产成本,如日本精工爱普生将其粘结生产基地全部转移到上海,美国MQI公司在天津建立了比本土更大的生产基地等。因此,企业在以后的发展中,加快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是关键,特别应建立有效的行业协会,实行价格自律,禁止不平等竞争和恶性杀价现象。

2、能源材料紧跟国际潮流

能源材料主要包括新型储能材料和能量转换材料,前者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和镍氢电池,后者主要包括太阳能电池和燃料电池。1989年,日本率先实现镍氢电池的产业化,在镍氢电池领域,我国经过10年努力,实现了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和泡沫镍的国产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年生产能力达到1.6亿只/年,并且可以少量出口。锂离子电池是二次电池中的佼佼者,它不含贵重合金元素、原材料便宜,综合性能极高,消费潜力巨大,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产品,1990年,日本首先实现锂离子电池的产业化,目前日本处于第一跑道,我国、北美西欧都处于跟踪起步阶段;在太阳能电池领域(包括硅太阳能电池和化合物半导体电池),国内已经具备相当的生产水平,并有较多的半导体厂生产,并且在云南、西藏、广东等地区大规模应用;目前燃料电池的材料制备和生产工艺都不成熟,仍然停留在实验研究阶段。国内投入能源材料的企业包括有风华高科、稀土高科等。

(三)存在的问题

1、半导体硅材料技术落后

硅是集成电路产业的基础,半导体材料中98%是硅,半导体硅工业产品包括多晶硅、单晶硅(直拉和区熔)、外延片和非晶硅等,其中,直拉硅单晶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和中小功率器件。区域熔单晶目前主要用于大功率半导体器件,比如整流二极管,硅可控整流器,大功率晶体管等。单晶硅和多晶硅应用最广。

国内2000年和2001年单晶硅产量分别为400吨和500吨,2002年硅单晶年生产能力达到800吨以上,硅抛光片生产能力达1亿平方英寸以上。从理论上讲,这完全可以满足境内集成电路芯片厂家的需求。但境内的8英寸集成电路芯片厂完全使用进口硅片,6英寸芯片厂主要也使用进口硅片,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

一是关键原材料需要进口。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国内多晶硅企业在能耗和物耗上分别高2.5-23倍,污染大、规模小、生产手段落后,导致产品成本价格倒挂,生产企业由1984年的14家和144吨年产量降低到1999年的2家和60吨年产量,企业生存日渐艰难。

2001年,国内生产单晶硅500吨左右,需用多晶硅1000吨,而国内年产量在100吨左右,中间的巨大缺口要依靠进口填补。由于技术引进的障碍,这种缺口暂时还难以克服。此外,集成电路生产所需的高纯化学试剂、特种气体也面临类似的严峻形势。

二是国内厂家规模小,技术档次低。目前,国内硅材料厂家已超过35家,但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只有3家。硅材料产品中,用于太阳能用单晶硅和分立器件区熔硅单晶所占比例过高,用于集成电路的直拉单晶硅片只占很小的部分,而且国内目前硅片的商用化生产水平是100-150mm,只能小批生产200mm硅片,而国际主流的商用化水平是200mm,已经可以量产300mm硅片。

三是深加工能力低。直拉单晶硅的后续加工、腐蚀抛光,国产设备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设备的引进一直受到国外制约,难以向集成电路企业提供足量的合格产品,制约了产品的价格和市场竞争力。

加入WTO以后,对国产硅片的保护不复存在,不同硅材料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用于电力电子器件和分立器件的硅材料所受冲击较小。这类产品产量大,但档次低,附加值、产能和生产效率也比较低,竞争相对缓和,所受冲击较小;同时发达国家有将分立器件和相应硅材料工业向亚洲国家转移的趋势,这是入世后我国硅材料产业继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集成电路用大尺寸硅外延片与抛光片受到巨大压力。这些产品利润最丰厚,但竞争也十分激烈。入世后,国内相关厂商与日本信越、德国WackerSiltranic、三菱/住友、美国MEMC等国际一流厂商同台竞争,这对国内硅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形成巨大的压力。

2、稀土材料产能过剩

稀土是15个镧系元素和与其性质相似的钪、钇等元素的合称。由于其独特的化学性能和很强的活性,因此常被人们誉以“工业味精”的美称。被广泛应用于新材料(如永磁材料、高温超导材料、发光材料)、电子工业、冶金、石化、能源、环保、信息等行业。国内相关的上市企业只有稀土高科一家。

我国是稀土生产大国,2000年与2001年我国稀土矿产品产量分别为7.3万吨与8.06万吨,稀土精矿产量分别占全世界的87.5%与88.5%,其中稀土产量的1/3出口,对国际稀土市场具有巨大影响。但在过去的20年中,我国稀土行业在市场上经历了三次大起大落,稀土产品出口价格一再下跌。以碳酸稀土为例,2000年市场处于高峰期时价格为1500美元/吨,到2001年9月份已跌至890美元/吨,2002年初更跌至490美元。

我国稀土行业一再陷入困境,除了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滑坡因素造成的需求减少外,国内产业自身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国内稀土企业分属冶金、有色、军工三大部委,分布在20多个省市,受利益驱动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稀土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条块分割,地方争端问题较为严重,这使整个行业的管理、协调困难重重。

二是缺乏规模效益。我国有170家企业,但年处理能力在2000吨-5000吨的只有10家,其中年处理能力大于5000吨的只有3家。2001年稀土企业开工率约为60%,小企业太多,缺乏规模效应,使行业整体缺乏竞争力。

三是低、中附加值的稀土初级产品产品比重占75%以上,而高纯单一稀土氧化物,高级合金等高附加值产品仅占25%左右,利润率太低。

四是国内产学研脱节,许多成果产业化存在诸多困难,企业的科技更新速度慢。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我国稀土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严重过剩:国内稀土产量以年均25%左右的速度递增,远高于世界总体需求每年16%的增长幅度,年均供给能力大于年均需求6-8%。

目前全世界稀土消费量在7-8万吨之间,而我国稀土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了18万吨,远远超过了世界的需求,而全国各地扩大产能的欲望仍很强烈。产销失衡的这种状态使稀土出口多头对外、低价竞销。以氧化钕为例,在市场行情好时每吨达到20万元左右,目前每吨仅为4万元左右。结果是产品和资金积压,影响了稀土产业的发展,国家企业均受受损失。

4、光电子材料差距明显

光电子材料中,已经形成产业的包括光纤预制棒、液晶材料和LED用偏振片等。主要企业包括法尔胜、特发信息和长江通信等,还包括部分7家左右的中下游企业。主流预制棒生产技术和专利分别被康宁、古河、信越和阿尔卡特等国际大厂掌握,独霸国内80%以上的市场,形成高度垄断和竞争的格局。而国内科研成果在产业化上存在一些障碍,实际上只作为谈判筹码,因此真正的产业化是从国外技术引进开始的。武汉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江苏法尔胜和杭州富通昭和等先后巨资投建光预制棒生产基地,但国际主流大厂不愿对外转让该高利润业务,技术引进一波三折,同时受市场冲击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许多项目或提前终止、或变更资金投向,进展缓慢。

(四)所面临的机遇

就整体看,我国新材料产业目前存在五个有利条件:

1、随着国际电子信息产业触底回暖,电子信息产品的需求数量开始有所增加,虽然价格上还未有明显上升,但将产生积极影响;

2、随国内产业整合力度的加大,优胜劣汰的作用日趋明显,有利于优势企业的崛起;

3、国内已经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一个重要生产基地,本地化配套需求很大,这给国内企业提供了巨大市场机遇;

4、我国新材料产业是在国际先进企业的压力下,从引进到吸收,从无到有逐渐发展起来的,入世有影响但不大,相反国内低成本的优势,有利于相关企业开拓市场,引进技术和设备,加强产业技术升级;

5、由于国内深加工能力不强,中高档新材料的短缺仍然是国内新材料行业的主要特征,国内仍然存在巨大的进口替代机会。

(五)国内新材料市场需求和预测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许多基础材料(如煤炭、钢铁、水泥等)的需求和消耗均居世界第一,但材料的质量、品种、规格等在很多方面均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工业和国防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个基本国情为包括新材料在内的所有材料提供了一个极其广阔的大市场。 

对新材料的巨大需求主要来自国家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国防,例如民用飞机、汽车、高速列车等先进交通运输领域,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以及能源领域等。这些领域的发展将极大刺激和带动高性能结构材料,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以及特种功能材料等的发展,从而创造出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1)高性能、低成本、高可靠性的材料是我国汽车工业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对先进的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以及高强、高韧、成形性高的钢板的需求非常迫切。我国车用发动机、地面燃气涡轮机和航空发动机等动力装置需要多种高温耐蚀材料,我国的新能源工业需要大量的清洁煤燃烧关键新材料、核能新材料、可再生能源用新材料、节能新材料等,到2010年我国结构新材料的社会总需求将逾1000亿元人民币。 

(2)据预测,到2010年,国际光电子产品的总产值将达2000亿美元,我国所占的市场份额约为10%,即我国光电子产品的年总产值将达到2000亿元人民币。

(3)我国的稀土资源非常丰富,其工业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80%。随着钕铁硼材料的发现,稀土永磁材料的发展异常迅猛,全世界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3%,而我国高达60%。据预测,2010年全球钕铁硼永磁材料的产量将达14.6万吨,产值达83亿美元,其中我国的产量将达5.4万吨,产值达31亿美元,相关器件产值达100亿-150亿美元,相关产业产值达150亿-300亿美元。

四、新材料上市公司概况

下面是对52家新材料上市公司的简介(截至2003年12月31日):


股票代码及名称 公司名称 新材料主要业务 总资产 主营业务收入 主要股东情况及持股比例(%) 所属领域
及净资产(亿元) 及净利润
1、600206有研硅股 有研半导体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单晶硅、锗、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及相关电子材料 10.9 1.97亿元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国有),55.17 电子信息材料
6.5 147万元
2、0925 浙江浙大海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单晶硅及其制品、半导体元器件的开发、制造、销售与技术服务 5.86 1.34亿元 珠海溶信投资公司(民营)28.44,海南皇冠假日酒店公司(民营)24,浙江大学企业集团控股公司(国有)10 电子信息材料
浙大海纳 3.9 1186万元
3、600111稀土高科 内蒙古包钢稀土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稀土精矿、稀土深加工产品、稀土新材料生产与销售、稀土高科技应用产品的开发、生产与销售 20 5亿元 包头钢铁集团(国有)47.49,香港嘉鑫公司(外资)12.14 电子信息材料
11 3788万元
4、0962 宁夏东方钽业股份有限公司 稀有金属钽、铌、铍的生产、开发、科研和销售(居世界第3) 13.2 4.45亿元 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国有)58.18 电子信息材料
东方钽业 10.85 1740万元
5、0970 北京中科三环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钕铁硼永磁材料及其它新型永磁材料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国内行业龙头) 9.45 6.7亿元 北京三环新材料公司(国有)31.42,美国特瑞达斯公司(外资)7.29,宁波电子信息集团(国有)6.72 电子信息材料
中科三环 4.53 6457万元
6、600366宁波韵升 宁波韵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生产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 15.3 13.2亿元 宁波韵声精机公司(民营)60.01 电子信息材料
6.2 5095万元
7、600330天通股份 浙江天通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磁性电子材料 11.13 3.5亿元 潘广通(个人)11.03,潘建清(个人)10.45,海宁天成投资公司9.57,宝钢集团企业开发总公司7.84 电子信息材料
6.56 7048万元
8、600390金瑞科技 金瑞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金属材料、超硬材料、电子材料、电源材料及制品 11.6 3.8亿元 长沙矿冶研究院(国有)59.05 电子信息材料
6.9 -593万元
9、0969 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金属功能材料、超硬及难熔材料、生物医学材料、精细金属制品、非晶材料 20 7.66亿元 钢铁研究总院(国有)59.31 电子信息材料
安泰科技 11.75 8158万元
10、 乐凯胶片股份有限公司 彩色感光材料产品的生产、科研、销售 11.25 5.6亿元 乐凯胶片集团(国有)50.16,柯达(中国)投资公司(外资)13 电子信息材料
600135乐凯胶片 10.47 8000万元
11、 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 聚氨酯及助剂、异氰酸酯及衍生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 14.39 13.4亿元 烟台万华华信合成革公司(国有)62.17 化工材料
600309烟台万华 9.64 2.3亿元
12、 安徽皖维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聚乙烯醇以及其特种加工纤维 17.4 12.1亿元 安徽皖维集团公司(国有)60.85 化工材料
600063皖维高新 6.7 3926万元
13、 上海三爱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氟材料及其制品、化工产品 10.4 11亿元 上海华谊集团公司(国有)27.72,上海邦联科技公司(国有)16.16 化工材料
600636三爱富 4.79 4871万元
14、 蓝星化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硅单体及相关产品的研制、生产、销售;化学合成材料 25.45 11.75亿元 中国蓝星集团公司(国有)62.91 化工材料
600299星新材料 8.74 5816万元
15、 湖北凯乐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塑料硬管、新型建材等高科技结构材料、网络通讯的配套材料 11.86 4.2亿元 荆州市科达商贸投资公司(民营)38.49 建筑材料
600260凯乐科技 9.24 4276万元
16、 安徽鑫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铜基复合材料、稀有及贵金属材料、粉末冶金及特种材料 9.6 10亿元 芜湖恒鑫铜业集团公司(民营)51.76 电子信息材料
600255鑫科材料 4.9 1221万元
17、 中钨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硬质合金和钨、钼、钽、铌等稀有金属及其深加工产品 10.8 12.2亿元 广州中科信集团(民营)25.85,自贡硬合金公司(国有)14.97 电子信息材料
657 5.8 3736万元
中钨高新
18、 武汉塑料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高科技工程塑料制品,汽车塑料零部件 8.7 5.33亿元 武汉经开投资公司(国有)22.7 高性能结构材料
665 2.7 -1.38亿元
武汉塑料


股票代码及名称 公司名称 新材料主要业务 总资产 主营业务收入 主要股东情况及持股比例(%) 所属领域
及净资产(亿元) 及净利润
19、 吉林华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半导体分立器件、集成电路、电子元件 14.28 3.72亿元 上海盈瀚科技公司28.58,吉林华星集团(国有)27.35 电子信息材料
600360华微电子 6.3 3815万元
20、 广东榕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氨基塑料及制品;氨基复合材料及制品 8.3 3.76亿元 广东榕泰高级瓷具公司(民营)37.5,揭阳市兴盛化工公司(民营)25.81 化工材料
600589广东榕泰 6.2 5306万元
21、 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高科技新型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电子材料(行业龙头企业) 32.9 10.56亿元 广东风华高新科技集团公司(国有)26.87 电子信息材料
636 21 2344万元
风华高科
22、 安徽铜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工薄膜、金属化膜、电容器、聚丙烯再生粒子、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 7.68 3.15亿元 安徽铜峰电子集团(国有)31.1,上海泓源聚实业公司(民营)15 电子信息材料
600237铜峰电子 5.25 5053万元
23、 上海棱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石英玻璃,半导体材料 1.28 2409万元 四川嘉信贸易公司(民营)29.06,上海建筑材料总公司(国有)16.61 电子信息材料
600629 -4.15 -1939万元
ST 棱光
24、 武汉长江通信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光纤光缆 14.06 4.16亿元 武汉长江光通信公司(国有)33.76,武汉高科国有控股集团公司(国有)29.39 电子信息材料
600345长江通信 9.15 1303万元
25/ 贵州红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生产碳酸钡、碳酸锶 11.1 6.9亿元 青岛红星化工集团公司(国有)68.6 电子信息材料
600367红星发展 (占世界1/3强) 7.4 1.09亿元
26、 中科英华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热缩材料等高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的开发、生产与经营 9.24 2.63亿元 杉杉集团(民营)29.74,华创合润公司(民营)17.24,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科技公司(国有)11.82 化工材料
600110中科英华 6.36 4279万元
27、 山东万杰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化纤新材料、医疗器械 39.94 21.2亿元 万杰集团(民营)54.41% 化工材料
600223万杰高科 16.64 1.01亿元
28、 黑龙江省牡丹江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硅酸盐水泥 11.06 4.09亿元 牡丹江水泥集团(国有)53.09 建筑材料
60017 6.28 132万元
牡丹江
29、 太原双塔刚玉股份有限公司 棕刚玉系列产品、特种耐火材料、钕铁硼的生产销售 13.43 2.73亿元 太原双塔刚玉集团(横店集团间接控股,民营)40.84,太原东山煤矿公司(国有)17.83 电子信息材料
795 7.65 561万元
太原刚玉
30、 湖北三峡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 石膏及制品、平板玻璃及玻璃深加工制品等新型建材的生产与销售 12.97 3.8亿元 当阳市国资局(国有)32.81,当阳市国中安投资公司(民营)10.53 建筑材料
600293三峡新材 7.29 808万元
31、 中国化学建材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建材、玻璃纤维及其制品、建筑塑料制品 17.4 8.5亿元 北新建材集团(国有)37.79,浙江桐乡振石公司(民营)22.26 建筑材料
600176中国化建 5.56 7126万元
32、 福建福日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集成电路芯片 光纤通信器件以及液晶显示产品 16.47 9.3亿元 福建福日集团公司(国有)72.70 电子信息材料
600203福日股份 4.73 -9628万元
33、 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 新型建筑材料、新型墙体材料、装饰材料、能源技术及产品 24.52 10.38亿元 北新建材集团(国有)60.33 建筑材料
786 13.34 7024万元
北新建材
34、 蓝星清洗剂股份有限公司 清洗剂、化工原料(国内最大的清洗剂企业) 18.18 3.32亿元 中国蓝星集团(国有)43.91 化工材料
598 8.45 2555万元
蓝星清洗


股票代码及名称 公司名称 新材料主要业务 总资产 主营业务收入 主要股东情况及持股比例(%) 所属领域
及净资产(亿元) 及净利润
35、 北京燕化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催化剂、精细化工产品 4.86 1.84亿元 北京燕山石化公司(国有)40.01 化工材料
609 4.29 2618万元
燕化高新
36、 深圳市特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光纤、光缆及光纤预制棒 12.65 4.67亿元 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公司(国有)29.86,深圳市通讯工业公司(国有)21.33 电子信息材料
70 7.78 501万元
特发信息
37、 吉林炭素股份有限公司 炭素及石墨制品 31.77 8.59亿元 吉林炭素集团公司(国有)53.09 化工材料
928 10.05 78.58万元
吉林炭素
38、 江苏法尔胜股份有限公司 光纤、光缆及光纤预制棒 26.78 9.31亿元 法尔胜集团公司(国有)39.09 电子信息材料
890 9.44 1949万元
法尔胜
39、 江苏永鼎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电缆、通信光缆 21.64 13.26亿元 永鼎集团公司(民营)45.74 电子信息材料
600105永鼎光缆 10.04 6059万元
40、 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覆铜板、陶瓷电子原件、电子级玻璃布(国内覆铜板行业龙头企业) 20.86 12.17亿元 东莞市电子工业总公司(国有)26.05 电子信息材料
600183生益科技 11.32 1.31亿元 香港伟华电子有限公司(外资)25.91
广东省外贸开发公司(国有)10.70
41、 河南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 人造金刚石(国内行业龙头) 12.83 3.48亿元 河南黄河实业集团公司(民营)41.61,日本联合材料公司(外资)15.30 高性能结构材料
600172黄河旋风 7.97 3240万元
42、 湖南国光瓷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耐火材料 13.03 4.78亿元 上海鸿仪投资发展公司(民营)28.42 高性能结构材料
600286国光瓷业 3.7 660万元
43、 江西联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电子元器件、继电器、通信线缆、通信终端与信息系统设备 15.47 8.65亿元 江西省电子集团公司(国有)30.83,江西电线电缆总厂(国有)20.84,江西华声通信公司(国有)10.31 电子信息材料
600363联创光电 6.57 4663万元
44、 四川大西洋焊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焊接材料 8.74 6.37亿元 四川大西洋集团公司(国有)59.32 高性能结构材料
600558大西洋 5.11 3580万元
45、 安徽铜都铜业股份有限公司 铜、金、银、稀有金属及相关产品 50.53 34.03亿元 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国有)55.43 电子信息材料
630 23.9 1.62亿元
铜都铜业
46、 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锡工程、有色金属及其矿产品 23.41 16.21亿元 云南锡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有)62.87 化工材料
960 12.03 4520万元
锡业股份
47、 大连金牛股份有限公司 高精度合金钢 32 17.84亿元 辽宁特殊钢集团公司(国有)54.90 高性能结构材料
961 10.6 2372万元
大连金牛
48、 宝鸡钛业股份有限公司 钛及钛合金(国内最大的钛生产企业) 9.7 3.8亿元 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国有)68.97 高性能结构材料
600456 6.4 6016万元
宝钛股份
49、 深圳市长园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高分子热缩材料、功能材料、生物材料 4.36 2.57亿元 香港长和投资公司(民营)46.93,深圳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国有)25.53 化工材料
600525长园新材 3.1 4076万元
50、 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 钨及有色金属冶炼、加工 17.51 7.77亿元 福建省冶金公司(国有)39.36五矿有色金属公司(国有)22.76,日本联合材料株式会社(外资)11.38 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
600549 6.1 5439万元
厦门钨业
51、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橡塑材料、高分子复合改性材料、减振降噪产品开发制造 4.94 2.06亿元 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国有)21.24,北京铁工经贸公司(国有)14.29 高性能结构材料
600458 3.4 3068万元
时代新材
52、 天津津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稀土材料的研制、开发、销售 31.3 4.8亿元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集团公司(国有)42.68,天津华泰集团公司26.05 电子信息材料
897 9.3 1260万元
津滨发展


(一)从上表中可以看出:

1、新材料企业总体效益状况较好,主营业务获利能力较强,由于每个企业所从事的领域不同,具体情况又有较大差别,个别企业出现了负增长。皖维高新和稀土高科2003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分别达到了63%和65%,而浙大海纳主营业务收入却为-16%。

2、新材料企业的规模得到较快发展,在所统计的52家企业中,铜都铜业的规模最大,总资产达50亿元,规模在20亿元以上的有13家,10-20亿元的有25家。总体说来,新材料企业的经营规模较小,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3、在所统计的52家企业中,主营业务收入排名前3位的依次是:铜都铜业(34.03亿元)、万杰高科(21.2亿元)、大连金牛(17.84亿元);净利润排名前3位的依次是:烟台万华(2.3亿元)、铜都铜业(1.62亿元)、生益科技(1.31亿元);净资产收益率排名前3位的依次是:红星发展(14.7%)、中科三环(14%)、长园新材(13%)。

(二)虽然新材料上市公司近年发展较快,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新材料企业中的大型企业有很大一部分是从科研院所转制而来,企业的科研实力相对中小企业而言较有优势,但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大企业的经营显得过于保守,没有中小企业灵活。

2、市场关联度小。市场上认同的新材料企业分别涉及化工、电子信息、金属和建筑等多个行业,无论是在设备、技术和市场方面都有比较大的差异,开展多元经营比其它企业有更大的困难,由此很难规避主业单一风险。而实行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如北新建材、宁波韵升等,公司近几年均得到较大发展。

3、中低档产品过剩和高档产品短缺仍然是我国新材料行业的主要特征,除了部分企业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可以生产附加值较高、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外,其余企业在深加工能力方面仍然不足,面临较大的技术升级压力。
4、价格协调能力弱。新材料大多是原材料,由于原料远离成品,价格协商能力比较弱,特别是缺乏技术和资源优势的企业,利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很大的制约。

(三)信息材料和化工材料发展迅猛

这些公司的产品集中在电子信息材料(28家)、化工新材料(12家)、高性能结构材料(7家)、新型建筑材料(5家)等领域,电子信息材料和化工新材料是目前发展较快的行业。

1、信息材料

信息材料是我国“十五”期间发展的重点,而且它作为信息行业的基础,这些年不论是材料研制、生产工艺、技术装备,还是企业的经营管理都取得了质的飞跃。以半导体材料、光电子材料和新型磁性材料为代表的信息材料,已成为新材料领域中最具活力的因素。

但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初级产品过多,中级产品质量不稳定、高级产品缺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除部分骨干企业技术装备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部分中小企业技术装备落后,导致国际竞争力弱,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
2、化工材料

化工新材料行业的主要特点是技术高度密集、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国际性强、产品的质量和特定性能在市场中起决定作用。

化工新材料上市公司之所以表现优良,主要是由于这些公司的产品都具有垄断优势,如星新材料已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有机硅、双酚A和特种环氧树脂&tracelog=pd_info_promo" target=_blank>环氧树脂产品的生产基地;红星发展的碳酸钡、碳酸锶产量全国第一;皖维高新是国际上仅次于日本出口特种化纤的企业;三爱富的股东上海有机氟材料所是我国唯一专门从事高分子氟材料和各类含氟精细化学品研制开发的科研机构,研发能力居国内领先水平等;烟台万华的MDI是继德国的BASF、Bayer、英国的ICI、美国的DOW、日本的三井东亚后第六个拥有MDI制造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对于这些公司来说,技术和人才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四)新材料上市公司的经济性质

在所统计的52家新材料上市公司中,控股股东或大股东为国有的有35家,民营的有17家。由于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要求高密度的资金与技术投入,因此目前在新材料企业中以国有企业居多,而且多为中央属企业,很多是研究所或院校转型而来。
推荐 15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www.188betkr.com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www.188betkr.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188betkr.com "。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