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188betkr.com 讯陶瓷是人类重要的生产生活材料,发祥于中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有别于日常生活使用的盆盆罐罐等传统陶瓷,高性能结构陶瓷在航空航天、交通运输、新能源等现代高科技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来源:劳动报
这是大有前景的材料
1998年,董绍明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前往法国波尔多大学热结构复合材料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在那里,他正式接触到陶瓷基复合材料。它轻、刚、韧,还耐高温、抗腐蚀,既保持了陶瓷的优点,又克服了陶瓷致命的脆性。当时,董绍明就意识到这是一类大有前景的材料。
2002年,董绍明回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时,陶瓷基复合材料这颗种子已经在他心里生了根。彼时,他被他的老师,著名材料科学家江东亮院士委以大尺寸轻量化碳化硅光学部件研制重任,这种情况下,他只能从休息中挤时间做些陶瓷基复合材料方面的研究。这样披星戴月、昼夜不分地“连轴转”,董绍明一干就是4年。在他宝贵的业余时间里完成了大量有关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基础工作。
经过几年的刻苦攻关,第一件大尺寸光学部件终于研制成功并获得应用。当团队成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董绍明却陷入沉思,原来他放不下拳拳在念的陶瓷基复合材料。于是,2006年,他毅然决定离开条件优渥的原课题组,另辟陶瓷基复合材料研究方向,全身心开展该领域的研究工作。
一穷二白,端着盘子“串门”做实验
这样的选择对研究所来说,是多了一个新的学科方向和一个艰苦创业的人,可对董绍明而言,除了一片用几堵墙分割的空地外,他几乎是“一无所有”的。好在,董绍明并未退缩,更不曾动摇自己的信念,他坚信:任何事物都可用智慧与劳动创造!
因为没有专用的陶瓷基复合材料实验室和设备,董绍明只能利用白天的时间,端着盘子来回穿梭于各个实验室,“东找一个设备、西找一个设备做一做”。一来二去,大家都知道端着盘子走来走去的人就是“董老师”。不仅没有实验室和设备,经费的支持也缺少。“有时一年也申请不到一个项目。”董绍明说。
2003年,董绍明向研究所申请了一个12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说是“实验室”,在很长一段时间空空如也。2008年前后,随着课题组研制任务增多,必须大力加强平台建设。董绍明向研究所“借来”一个新的实验室。新实验室面积很小,安置好设备后就只留下走人的狭窄通道。董绍明和团队成员只能在走廊里办公。
从小项目做起,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从细节做起,做别人做不了的事。大家都是一股劲地在拼。董绍明说和他的团队就这样坚持了下来,最终拼出了满意的结果。他们依靠智慧和双手,自行研制设备,利用有限的资金完成了大量的研制任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从无到有,建成了6000余平方米的研制平台,开拓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陶瓷基复合材料技术路线,为国家近20项重要任务提供关键基础材料和部件,支撑我国高分辨率空间遥感等领域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开辟了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新篇章。
好似一双无形的手推着往前走
近20年来,董绍明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从无到有,从最初“一个司令一个兵”到组建起70余人的大型科研团队,实现了从基础研究到产品研制、再到工程应用的全线贯通。与白手起家的曾经相比,董绍明给后来者们创造了良好的硬件基础,让团队的年轻人都能站在他这个“巨人”的肩膀上前行。
即便科研任务繁重,董绍明仍无私支持团队学生出国深造。在董绍明引领下,团队成员从成立之初皆是陶瓷基复合材料“门外汉”,成长为均能独当一面的科研英才,更涌现出一批专业技能扎实、敢打硬仗的技术骨干。
过硬的材料性能和高效的研制速度,给董绍明团队带来了一个个荣誉,也使一项项重要的国家任务接踵而至。董绍明表示,只要任务一来,心里总有一只无形的手推着他往前走,激励他继续奋斗,这是手就是国家的需求。
在深夜,只要路过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抬头仰望就能“捕捉”到几间灯火通明的实验室。在这些实验室里夜以继日、攻坚克难的科研工作者中,有一道身影总是让人难忘,那就是董绍明。如今,已经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董绍明依旧忙碌在科研生产一线,荣誉和奖励面前,他初心不改,一如当年刚刚踏入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时一样,默默地耕耘坚守在陶瓷基复合材料的一方天地中。
参考来源:
工人日报.董绍明:端着盘子“串门”做实验的科学家
中国科学报.“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记全国先进工作者董绍明
上海科技.新晋院士 | 董绍明:回国拉起一支队伍,研制出四大类陶瓷基复合材料
劳动报.全国先进工作者 |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董绍明:铸就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新画卷”
上海科技.董绍明:“做材料,我们自嘲下里巴人”
(www.188betkr.com 编辑整理/初末)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