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粉体网讯增材制造,叇/span>?/span>3D打印,是一种基于离?堆积原理的数字化制造技术,通过计算机三维模型驱动,采用激光束、热熔喷嘴等方式将金属粉末、塑料、生物材料等逐层堆积,直接制造实体产品。融合了材料科学、机械工程、智能控制等多学科,是先进制造和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span>
随着2025年高考结束,填报志愿成为考生和家长关注的焦点。在众多专业中,增材制造工程(专业代码?80217T)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吸引越来越多学子的目光、/span>
什么是增材制造工程专业?
增材制造工程专业设立于2021年,属于普通高校本科机械类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它旨在培养推动制造业创新的复合型技术人才,课程涵盖材料工程基础?D建模技术、增材装备与制造系统、激光加工技术等核心内容。该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数学建模能力和动手实践热情,适合对智能制造、数字设计感兴趣的学生、/span>
截至2025?月,全国共有23所高校开设增材制造工程本科专业,涵盖985/211高校、地方本科及应用型院校:
顶尖梯队'/span>985/211高校):聚焦航空航天、军工领域,科研实力雄厚、/span>
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凭借院士级师资,主攻航天器件激光增材制造,引领行业技术前沿、/span>
西北工业大学(陕西):服务于航空航天复杂构件精密成形,核心课程包括增材制造工艺与质量控制、/span>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依托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拥有金属增材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专注于航空航天高端构件3D打印技术、/span>
特色院校:结合区域产业需求,发展独特方向、/span>
南昌航空大学(江西):依托航空制造业,培养材料设计与检测工程师、/span>
中北大学(山西)9/span>“兵工七子”之一,侧重金属增材制造工艺研究,服务于国防军工装备、/span>
山东建筑大学(山东):探索建筐/span>3D打印技术,开设无机非金属材料方向、/span>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湖北):聚焦汽车模其/span>3D打印,与东风汽车等企业合作实训、/span>
应用型高校:侧重实践操作,服务地方经济、/span>
新乡学院(河南):全国首家开设该专业的本科院校(2021年),构建“材?机械-电气”交叉培养体系、/span>
河北科技大学(河北):拥有原子扩散金屝/span>3D打印系统,校企合作基地广泛、/span>
蚌埠学院(安徽)、成都工业学院(四川):注重设备操作与维护技能培养、/span>
铜陵学院'/span>安徽(/span>:与上海联泰科技携手共建产教基地,精准定位铜基材料增材制造技?/span>、/span>
其他院校包括兰州工业学院(甘肃)、江苏科技大学(江苏)、西华大学(四川)、济宁学院(山东)等、/span>
区域分布显示,华东地区(8所)为最大集群,与制造业基础高度契合;中部(4所)和西北?所)紧随其后。此外,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span>?/span>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span>?/span>复旦大学等顶尖高校虽未设独立专业,但在机械、材料等领域皃/span>3D打印教学研究处于领先水平。考生还可选择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080203)、智能制造工程(080213T)等相关专业、/span>
增材制造专丙/span>学习内容
传统制造方式如吋/span>“雕刻木头”,通过切削、打磨等方式将原材料变为成品;?D打印则类似“挤奶油”,通过逐层堆叠材料直接构建物体。这种增材制造方式极大地减少了材料浪费,同时赋予了产品更复杂的几何形态和更高的设计自由度、/span>
专业课程强调交叉学科融合和实践导向,核心包括材料成型原理、三维测量与逆向工程?/span>3D打印技术与工艺、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等。学生不仅要学习3D建模、材料科学和智能制造设备的操作,还需要具备跨学科的创新思维。从金属粉末、塑料颗粒到生物材料,未来的工程师们需要像烘焙师精心挑选原料一样,选择合适的材料,为航空航天零件、医疗植入物甚至个性化食品等领域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span>
行业薪资与就业前?/span>
增材制造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市场规模持续扩大、/span>2024年全?D打印市场规模?588亿元,中国市场营收超500亿元,同比增?5%;预?027年将突破千亿元,届时人才缺口或达10?0万人。薪资水平方面,根据3D打印资源库发布的〉/span>2024?D打印薪资调查报告》,行业平均月薪?150元。其中:月薪8000~15000元占?3.17%,超?5000元占?4.52%,明显高于传统制造业、/span>
就业方向多元,覆盖多个领埞/span>、/span>企业重点看重3D建模能力(如CAD、SolidWorks)、主流打印技术(FDM、SLA、SLS)掌握,以及对材料(树脂、金属粉末)性能的了解、/span>目前增材制速/span>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医疗健康、航空航天?/span>消费电子'/span>3D打印钛金属手机中框、折叠屏手机铰链)?/span>建筑及教育等、/span>
增材制造作丹/span>“朝阳行业”,正引领制造业的未来。区域集群效应明显,课程体系不断优化,交叉学科成为新增长点。对2025高考生而言,这一专业适合动手能力强、热爱技术的同学,代表着一个就业空间广阔、薪资可观的新兴选择、/span>
参考来源:
中研网?/span>3D打印资源库、西安万象三维公众号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留白(/span>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