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体网APP
选装备、找粉材、看资讯
立即体验
李贺军:以复合材料之坚,铸大国重器之培/div>
中国粉体 2025/11/24 13:57:17 点击 2745 欠/div>
导读中国工程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李贺冚/div>

中国粉体网讯在我国材料科学领域,有一位始终扎根复合材料研究前沿的探索者。他从河南确山的乡土走出,历经数十年科研攻关,将论文写在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大地上,用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为我国高新装备发展筑牢材料根基,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李贺军。从三尺讲台到实验室,从理论探索到产业转化,他用坚守与创新诠释了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p>



1957?2月,李贺军出生于河南确山?978年,考入洛阳农机学院锻压专业,由此开启了与材料科学的不解之缘。此后,他在学术道路上步履不停,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塑性加工专业先后斩获硕士、博士学位,系统的专业训练为他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984年,他走上洛阳工学院的讲台,将知识传递给青年学子?991年,他进入西北工业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这片孕育航空航天人才的沃土,成为他深耕科研的重要阵地、/p>


在西北工业大学的数十年间,李贺军的科研生涯与我国国防科技发展同频共振?002年,他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这份认可让他得以更专注地投入前沿研究;同年,他开始担任材料学院院长,期间不仅深耕科研,更推动学院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004年起,他兼任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2年作为负责人牵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一步步搭建起系统的科研团队与研究平台?019年成为他学术生涯的重要里程碑,这一?月和11月,他先后当选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份荣誉是对他数十年科研成就的高度肯定、/p>


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陈建评价他为心无旁骛干事创业的典范?0余年来心系国防军工发展,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强国强军梦紧密联系在一起。西北工业大学评价他的成果已成功支撑了多项高技术装备的定型与研制,解决了国家重大战略亟需的多项关键超高温材料应用难题,并且在中国机械、冶金、汽车等众多民用领域得到应用,为国防科技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p>


长期以来,李贺军聚焦先进?碳复合材料、纸基摩擦材料等关键领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在?碳复合材料研究中,他揭示了热解碳织构和界面的协同调控机理,发明的系列新型高效制备技术,成功打破了相关技术瓶颈。这些高性能材料并非停留在实验室数据中,而是实实在在应用于航天、航空、兵器的十余个高新装备型号,为陆海空多种高新武器的定型批产提供了关键支撑,让我国在该领域摆脱了对外依赖、/p>


在复合材料应用拓展上,他同样成果斐然。其团队成功开发的碳纤维增强湿式摩擦材料和金属基复合材料新型制备技术,既适配多种型号军机的严苛需求,又顺利走进民用领域,在交通运输、工程机械等行业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热喷涂ZrC-SiC复合涂层中SiC易分解、孔隙率高的行业难题,李贺军团队另辟蹊径,提出核壳结构粉末设计理念,在ZrC-SiHfOC造粒粉末表面包覆MoSi2保护层。这一创新设计不仅减少了SiC的分解,更通过MoSi2优先熔化填充孔隙,显著提升了涂层抗烧蚀性能,相关成果为超高温涂层技术提供了新思路、/p>


科研之路永无止境,李贺军团队始终紧盯行业前沿挑战。近日,其团队在材料科学领域顶级期刊《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 Reports》发表的综述文章,再次展现了科研创新的巧思。针对硅基陶瓷涂层在高温服役中易因热膨胀系数不匹配而开裂的痛点,团队借鉴皮肤伤口自愈合机制,创造性地从“裂纹愈合”和“裂纹抑制”两个维度提出解决方案。在裂纹愈合方面,通过掺杂B、Al等元素增强SiO2中低温流动性,添加难熔金属和稀土元素提升其高温稳定性;在裂纹抑制方面,运用一维结构缝合、梯度结构缓释应力等多种方法提升涂层韧性。这些策略为新一代热结构材料涂层研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彰显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高度、/p>


作为科研工作者,李贺军斩获无数荣誉,囊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等多项大奖,还获得日本复合材料学会Hayashi Memorial国际奖等国际认可。而作为教育工作者,他更是桃李满天下。数十年间,他培养了140余位研究生,其中30余人晋升教授或研究员?人获全国百篇优博,用言传身教为我国材料领域培育了大批中坚力量。他本人也获评全国模范教师、首届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成为科研与育人并重的典范、/p>


参考来源:西北工业大学;驻马店市人民政庛/p>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九?

?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文章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