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燃领域,氢氧化铝为何会被“偏爱”?


来源:www.188betkr.com 山川

[导读]氢氧化铝为什么可以阻燃?

www.188betkr.com 讯高分子材料是与陶瓷材料、金属材料并重的三大材料之一,其使用范围几乎涵盖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日常用品到电缆业、汽车工业、建筑业等,都可以看到高分子材料的影子。然而,绝大多数高分子材料都是以碳为骨架结构聚合而成的,在使用过程中如遇明火很容易燃烧,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关于高分子阻燃性能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图片来源:pixabay


高分子材料的燃烧过程及阻燃策略


简单来说,高分子材料的燃烧过程实际就是其热分解的过程,当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高分子基体首先发生热分解,生成的挥发性可燃物在燃烧区以自由基链增长反应燃烧。此过程释放出大量热量,再反馈到基体中,导致基体进一步热分解,依次循环。


基于上述分析,针对高分子材料的阻燃性能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开展:切断自由基链增长反应和阻碍热量及可燃物的自由迁移,即目前比较公认的2种阻燃机理:气相机理和凝相机理。为达到上述目的,人们采用了多种类型的阻燃剂,或捕获自由基,或促进成炭,或吸收热量,或稀释可燃性气体的浓度。按照分子结构的差异,可将众多阻燃剂分为有机阻燃剂和无机阻燃剂两大类。


虽然有机阻燃剂的阻燃效果较好,但其热分解产物往往具有一定的毒性,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较大。相比之下,无机阻燃剂具有低毒、环保、价格低廉等优点,在近些年的研究中广受关注。


当前,氢氧化铝(Al(OH)3,ATH)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阻燃材料,被应用到各种材料,各种领域。


氢氧化铝为什么可以阻燃?


高分子材料的阻燃是很复杂的过程,其间伴随着物理及化学过程。物理变化主要分为三个过程,即冷却过程、稀释过程、形成隔热层。化学变化仅有一个过程,就是自由基链的终止反应。


图片来源:林嘉新材料


氢氧化铝的阻燃机理大部分符合冷却机理。氢氧化铝在180℃到200℃之间就可以分解,生成三氧化二铝和水。反应式如下:


2Al(OH)3→Al2O3+3H2O(1050kJ/kg)


这个反应大致分为两个过程,分别包括两个不同的吸热反应。中间产物是拜耳体“AlOOH”,它对应的吸热过程的能量低得多。相应的变化是氢氧化铝粒子的粒径变得更大。这个过程对聚合物的燃烧有几个影响:(1)它吸收1050kJ/kg的热量,使聚合物温度降低;(2)生成的Al2O3形成了一层热隔离层;(3)释放的水蒸气稀释了可燃气体的浓度,形成了一层气相保护层。


我们可以推断出氢氧化铝的阻燃机理。首先,聚合物材料开始燃烧,高温条件使得氢氧化铝也随之发生热分解反应,由于此反应是吸热的,所以带走了部分聚合物的热量,聚合物表面温度降低,便无法达到继续燃烧的条件。其次,氢氧化铝热分解产物是水蒸气,它除了汽化吸热可以起到降温作用之外,还稀释可燃气体的有效浓度,起到阻燃作用。另外,氢氧化铝有助于聚合物在燃烧时形成表面炭化层,该炭化层不会发生反应,而且可以隔绝氧气,防止热量传递,切断了燃烧的必要途径,起到阻燃作用。


氢氧化铝做为阻燃剂的优势


1)反应过程吸热降温作用突出


氢氧化铝中的结晶水含量高达34.46%,当周围温度上升到300℃以上,这些水分全部析出。由于水的比热大,当其化为水蒸气时需从周围吸取大量热能。氢氧化镁也含结晶水,但含水率仅30.6%。而且氢氧化镁不利于介电性能,适用性不如氢氧化铝。


2)在阻燃过程中环保安全,不会产生毒气。


3)对橡胶等制品具有补强作用


在氢氧化铝粒度低至准纳米级时(径≤2μm),还可以对橡胶等制品具有补强作用,而且随着粒度越小,补强作用越强,阻燃效果也越好。


4)资源充足


氢氧化铝制备加工工艺较为成熟,易得价廉。


参考来源:

[1]党力等.无机阻燃剂的研究进展

[2]李冰.疏水性超细氢氧化铝的合成及其阻燃性能研究

[3]www.188betkr.com


(www.188betkr.com /山川)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推荐 0

作者:山川

总阅读量:14861442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www.188betkr.com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www.188betkr.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188betkr.com "。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