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188betkr.com 讯随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与国防工业的快速发展,电磁波干扰(EMI)与探测威胁日益突出,高性能吸波材料的需求持续增长。传统吸波材料(如铁氧体、羰基铁粉等)虽具备一定电磁波吸收能力,但普遍存在密度大、高温稳定性差、环境适应性弱等问题,难以满足航空航天、精密电子器件等极端工况下的应用需求。
高熵合金(HEAs)因多主元协同效应带来的高熵稳定、晶格畸变及迟滞扩散特性,在力学、耐蚀及功能材料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而磁性高熵合金通过引入铁、钴、镍等磁性元素,可进一步通过磁损耗机制增强电磁波吸收能力,成为新一代吸波材料的潜在候选。
研究背景与挑战
磁性高熵合金的吸波潜力与局限
高熵合金由五种或以上等量或近等量金属元素组成,其独特的“高熵效应”“晶格畸变效应”及“迟滞扩散效应”可有效抑制金属间化合物的优先析出,形成简单固溶体结构,从而兼顾高强度与良好塑性。当引入Fe、Co、Ni等磁性元素(如典型成分FeCoNiCrMn)时,材料可通过磁畴运动产生磁损耗,同时多主元异质界面可引发界面极化与偶极子极化,贡献介电损耗,理论上具备多机制协同吸波的潜力。
但实际应用中,磁性高熵合金的吸波性能仍面临挑战:一方面,纯磁性高熵合金的电阻率通常较低(<100 μΩ·cm),导致电磁波在材料内部反射强烈,难以有效进入材料内部产生损耗(即“阻抗失配”);另一方面,高温或腐蚀环境下,合金中的磁性元素易发生氧化(如Fe→Fe2O3、Co→CoO),或晶格中的原子扩散加速引发结构松弛,导致磁导率与介电常数失衡,吸波频段偏移甚至失效。
传统碳氮强化技术的不足
为提升高熵合金的综合性能,研究者常通过引入非金属元素(如C、N)进行间隙强化——C/N原子半径小于金属原子,进入晶格间隙后会产生显著的晶格畸变,增加位错运动阻力,从而提高强度;同时,间隙原子还可通过改变电子结构调控材料的电磁参数(如提高电阻率、优化磁导率)。传统碳氮强化技术主要包括:
化学气相渗透(CVI):利用高温下气态碳氮源(如CH4、NH3)分解并扩散至材料表面,但能耗高、设备复杂,且有毒气体(NH3)存在安全隐患;
盐浴渗透:将工件浸入含碳氮的熔融盐(如氰盐)中加热,但盐浴成分易残留,污染环境且腐蚀性强;
等离子渗透:通过等离子体激发碳氮源活性,但设备成本高昂,且工艺稳定性依赖等离子参数控制。
这些技术均难以兼顾“绿色环保”“低成本”与“均匀强化”的需求,限制了其在高性能吸波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新型碳氮共渗磁性高熵合金粉体的设计与制备
核心思路:机械化学碳氮共渗技术
姜林文教授研究团队提出以有机碳氮源为前驱体,结合机械合金化(Mechanical Alloying, MA)技术,通过机械力驱动碳氮原子动态扩散,实现磁性高熵合金晶格中C/N间隙原子的均匀固溶。该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
1. 低温低压:无需高温(常规球磨温度<200℃)或高压环境,能耗仅为传统CVI技术的1/3;
2. 绿色环保:有机碳氮源(如柠檬酸、尿素)无毒无害,替代了传统有毒气体;
3. 均匀强化:机械力作用下,粉体颗粒表面产生大量缺陷(位错、空位),为碳氮原子提供快速扩散通道,确保C/N原子在晶格中均匀分布;
4. 多机制协同:C/N间隙原子通过晶格畸变增强磁晶各向异性(矫顽力从15 Oe提升至196.7 Oe),同时降低介电常数,优化阻抗匹配,实现磁损耗与介电损耗的协同增强。
具体制备流程
1. 原料选择:以典型磁性高熵合金FeCoNiCrMn为基体(原子比1:1:1:1:1),其具备优异的软磁性能与多主元协同效应;有机碳氮源选用柠檬酸(提供C源)与尿素(提供N源),二者按质量比3:1混合(确保C/N原子比例可控)。
2. 机械化学处理:将高熵合金粉体(平均粒径~50 μm)与有机碳氮源按质量比10:1加入行星式球磨机,球料比10:1(磨球材质为不锈钢,直径3-10 mm),在氩气保护下以300 rpm转速球磨20小时。球磨过程中,磨球的碰撞与摩擦不仅将原料细化至纳米级(平均粒径~100 nm),还通过机械力促使柠檬酸与尿素分解生成活性C、N原子,并扩散至高熵合金晶格间隙。
3. 后处理:球磨产物经真空干燥(60℃, 12 h)去除残留溶剂,得到碳氮共渗磁性高熵合金粉体(记为C-N-HEA)。
本研究提出的“机械化学碳氮共渗”技术,为磁性高熵合金的功能化改性提供了绿色、高效的解决方案。通过有机碳氮源与机械力的协同作用,在FeCoNiCrMn高熵合金中构建了均匀分布的C/N间隙固溶原子,同步实现了材料磁性能强化、介电性能调控及微观结构稳定化,最终获得了在宽频范围(6.5-14.8 GHz)、多环境(高温、腐蚀)下均保持高效吸波性能的新型粉体材料。
2025年12月3日,www.188betkr.com 将在浙江·宁波举办“2025高端钕铁硼永磁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大会”。届时,我们邀请到宁波大学姜林文副教授出席本次大会并作题为《新型碳氮共渗磁性高熵合金粉体技术及其吸波性能研究》的报告,姜林文副教授将为您介绍耐极端环境磁性材料的设计和制备。

个人简介:
姜林文,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2016年3月以优秀博士引进至宁波大学,2017被评为硕士研究生导师,2019年-2020年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包括国家青年基金在内的各类科研教研项目10余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多次受邀参与国际顶级SCI期刊的论文评审,并先后担任SCI刊物《Metals》和《Frontiers in Materials》客座编辑,主要致力于磁性材料的机械合金化技术研究与应用。
参考来源:
姜林文,等:碳氮共渗高熵合金的电磁波吸收性能研究
广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机械化学法制备FeCoNiCu HEAs及其EMA性能
吴金波,等:高熵电磁波吸收材料研究进展
(www.188betkr.com 编辑整理/留白)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请告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