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188betkr.com 讯当神舟飞船刺破苍穹,当天宫空间站巡游寰宇,当国产电机驱动全球高端设备,这些大国重器背后都深藏着一股无形的力量——稀土永磁材料。在中国攀登稀土科技高峰的征途中,有一位科学家四十年如一日地开拓创新,用“磁力”牵引着国家工业命脉。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稀土永磁材料专家李卫。
破壁:28岁叩开“磁王”之门
1985年的夏天,钢铁研究总院精密合金研究室内气氛凝重。钕铁硼永磁材料——这种被誉为“磁王”的战略材料,其核心指标磁能积始终难以突破45兆高奥的壁垒。当时年仅28岁的李卫挺身而出,率领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攻关团队,接下了国家“七五”重点攻关课题的重担。
在实验室日夜不熄的灯光下,李卫与团队成员李波、喻晓军展开了数百次冶炼试验。汗水浸透的实验服见证着他们从磁能积30兆高奥起步,艰难突破到45兆高奥的每一个刻度。当最终烧制出磁能积达49兆高奥的磁体时,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这项震动冶金领域的重大成果,该成被评为我国1989年冶金十大科技成就之一。这个标志性的全国“冠军”,也为李卫的科研道路带来了荣誉和鲜花,他因此获得了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开疆:铸就稀土产业长城
荣誉并未让李卫停下脚步。他深知实验室成果必须转化为产业实力。面对千吨级量产的技术鸿沟,他首创“双相烧结工艺”与“速凝铸带结合氢化制粉工艺”,一举解决高性能钕铁硼的工程化难题。在他的技术辐射下,中国钕铁硼产量实现爆发式增长:从2000年不足1万吨跃升至现在的20多万吨,全球市场占有率突破80%。
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带动我国稀土永磁产业的整体进步,特别是针对国防和航空航天领域对稀土永磁材料的特殊要求研发创新,形成五大系列十六个种类、近百种规格的新产品,当长征火箭刺破云霄,当玉兔月球车在月面印下中国足迹,这些国之重器的关键部件里,都凝聚着李卫团队的智慧结晶。
点金:变“废”为宝的铈磁体革命
站在包头白云鄂博矿区,李卫注视着这座世界最大的稀土矿陷入沉思:这里50%的稀土是廉价的铈元素,而稀缺的镨钕仅占21%。如何平衡利用资源?自2006年起,他带领团队向国际公认的“铈有害论”发起挑战。
在实验室的电子显微镜下,李卫发现铈元素在磁体晶界富集的奥秘,首创“双主相法”制备技术。历经七年攻坚,2013年全球首个铈磁体在宁波复能稀土成功量产。如今中国铈磁体年产超7万吨,相当于再造一个“稀土宝库”。这项颠覆性创新使中国稀土利用率提升50%,更让国际同行惊叹:“中国人把稀土玩出了新高度!”
报国:建言献策的赤子情怀
作为连续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李卫在2015年成立了中央企业首个党外知识分子建言献策平台——“李卫工作室”。他主持的《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等数十项提案直击行业痛点,推动国家稀土战略深度调整。2023年他受聘为北方稀土首席顾问时动情地说:“包头稀土产业伴我成长,我已把自己当作半个包头人。”
从28岁初露锋芒到65岁再攀高峰,李卫用四十年光阴在磁学史上刻下中国坐标。他的故事印证着:真正的科学家,既要有突破技术壁垒的锐气,更要有将国家利益熔铸进生命的情怀。当中国制造向着高端迈进,这位“磁海领航者”的身影,仍在科技强国的征途上熠熠生辉。
人物介绍
李卫(1957-),磁学与磁性材料专家,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稀土永磁材料研究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稀土新材料"重点专项专家组组长。兼任IEEE及国际稀土永磁及应用委员会委员,亚洲磁学联盟委员会委员,中国稀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稀土学会永磁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磁性材料与器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第十届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李卫长期从事高性能稀土永磁新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工作,获得了低温度系数、高磁能积钕铁硼永磁材料,特殊取向稀土永磁环和新型铈永磁体等多项核心技术创新成果,率领团队为我国稀土永磁产业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相关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津贴,1995年成为国家人事部"重点资助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996年获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200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13年获探月工程三期关键技术攻关和方案研制优秀个人称号,2019年获得"十三五“钢铁工业科技成就奖,2021年李卫工作室获得各民丰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先进集体。
参考来源:
中国钢研官网、你好北方稀土公众号
【稀土之光·百人访谈】李卫:磁海乘风揽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