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混淆,半固态电池将统一命名为“固液电池”


来源:www.188betkr.com 苏简

[导读]“半固态电池”统一命名为“固液电池”

www.188betkr.com 讯据知请人士透露,为了防止市场把半固态电池和固态电池混淆,相关主管部门正在酝酿出台一个新文件,将“半固态电池”统一命名为“固液电池”。


据了解,市场上90%的所谓的固态电池其实都是“文字陷阱”。例如,某企业宣布固态电池实现装车,通过“固态电池”热度话题引发社会关注,但其电池的电解液含量却高达15%,为固液混合的半固态电池。


多家上市企业通过“固态电池”增加筹码,但是,据深交所的监管函显示,23家宣称布局固态电池的上市公司中,18家公司的研发投入不足3%,5家公司根本就没有专职的团队。


半固态电池定义尚未统一


国轩高科首席科学家朱星宝表示,目前市场上关于全固态、半固态、准固态等电池类型的名称较多,定义尚不统一,但可将其归为两大类:

全固态电池,从科学定义上讲,是指完全不含有电解液的电池。其核心在于用固态电解质完全替代液态电解质,实现锂离子的传导。当前中汽研正在牵头制定相关标准,提议通过对电芯进行真空、特定温度、时间等特定条件下的烘烤,使其最终失重率控制在1%以内,以此作为全固态电池的判定标准。


对于半固态、准固态、凝聚态等概念,行业尚未形成清晰统一的定义。许多人认为固态电池与半固态电池的衡量标准是电解液的含量,朱星宝认为这样并不准确,并建议将半/准固态电池统称为“固液混合电池”。


朱星宝认为当涉及“固态”的概念,就应符合固态的定义:固态指的是将原本液态的离子传导物质转化为固态。因此,该类电池中传导锂离子的主体应是固态电解质,而非液态电解液。其次,固液混合电池中存在添加少量电解液的情况,但其作用不应是离子传导,而是用于维持电极与电解质界面的稳定性,缓解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和接触损失,从而降低因液态电解质易燃带来的热失控风险,提升电池安全性,这也是我们重要的出发点。


半固态电池不会被取代


目前,中国在半固态电池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基于在液态锂电池方面积累的深厚技术与产业基础,为半固态技术演进提供了支撑。半固态电池作为先锋不断冲锋陷阵,是可落地应用的前沿技术,正在不断推动能量密度与安全性能提升,支持更长续航与更高智能化的新能源汽车发展。


而全固态电池更偏向中长期的战略储备技术,目前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界面应力应变、压力系统设计、制备工艺和成本等问题,尚需时间沉淀发展。


另外,半固态不应该作为全固态的过渡形态。半固态电池甚至不应被称为电池,而应称为半固态电池技术,它涵盖了多项技术,如原先的8系和7系等高镍三元材料和磷酸铁锂材料都可以应用到半固态电池,只是说采用半固态电池技术后,电池更加安全。


随着全固态电池的到来,半固态电池也不会被取代。但半固态电池部分取代液态电池是有可能的,并非完全替换原有液态电池,而是通过提升电池的安全性能,赋能半固态电池技术实现升级和改造。它仍保留部分液态电解质的特性,处于固液共存的过渡区间。


发展路线:排除硫化物路线


在发展路线上,虽然硫化物路线是全固态电池的热门路线,但半固态电池不可能采用硫化物路线。目前来看,硫化物与溶剂的相容性极差,一旦接触容易发生变质,电导率也会急剧下降,因此硫化物路线难以发展出半固态电池。目前所说的“半固态”,更多是指固液混合体系,其中包含氧化物陶瓷和聚合物的复合路线,该类路线是目前半固态电池的主流。


据消息,多家同行企业也已将固液混合电池的放量时间确定在2026至2027年。固液混合电池投入市场进行量产,近几年内即可实现,不会太远。


信息来源:第一财经、21 世纪经济报道、中国证券报


(www.188betkr.com 编辑整理/苏简)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推荐 0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www.188betkr.com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www.188betkr.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188betkr.com "。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