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工科”教育改革与跨学科科研融合的浪潮下,特种金属与先进陶瓷材料正成为解决航空航天、核工能源、生物医疗等领域“卡脖子”问题的关键。高校科研机构作为技术创新的源头,既要攻克如难熔金属高温稳定性、陶瓷材料韧性不足等基础研究难题,又要推动材料-结构-性能一体化设计的应用探索,但传统实验设备的高成本、低灵活性、材料适配局限,往往让前沿研究陷入“想法易、验证难”的困境。而升华三维推出的实验型独立双喷嘴3D打印机UPS-130,正以“低成本、多功能、高适配”的桌面级解决方案,为高校科研注入全新动能。
对于特种金属研究而言,难熔金属(如钨及钨合金)的成型与性能调控、硬质合金的成分优化,一直是核工业、高端刀具领域的研究重点。传统激光金属3D打印设备动辄数百万元,实验室空间占用大,且单次实验成本高,难以支撑多变量、高频次的基础研究。UPS-130采用创新的粉末挤出打印(PEP)技术,以螺杆挤出颗粒熔融成型替代复杂激光系统,设备投入与运营成本直降60%以上,130mm×130mm×130mm的成型尺寸可满足绝大多数实验样品制备需求。更关键的是,其独立双喷嘴设计支持“金属+金属”轮流打印,科研团队可在同一批次实验中测试不同钨合金成分的烧结性能,将材料研发周期缩短40%。

在先进陶瓷研究领域,UPS-130的双材料打印能力更是打破了传统实验的边界。高校在碳化硅、氮化硅陶瓷研究中,普遍面临“复合材料界面结合难”、“功能梯度陶瓷制备效率低”等问题。而UPS-130支持“陶瓷+陶瓷”指定区域打印,例如在制备陶瓷基复合材料时,可通过双喷嘴精准控制碳化硅增强相的分布区域,直观观察界面结合状态。某高校材料学院团队借助该设备,仅用2周就完成了“氧化锆-氧化铝”复合陶瓷的3组梯度成分实验,而此前使用传统设备同类实验需耗时1个月以上。
除了基础材料研究,UPS-130还为高校科研提供了“从实验室到应用”的衔接能力。如在核工业科研方向,科研团队可利用其打印“钨+纯铜”的极端环境导热构件,以测试不同结构对散热性能的影响;在生物医疗科研方向,可探索“羟基磷灰石-氧化锆”复合陶瓷的3D成型工艺,为骨修复材料研发提供实验支撑。更重要的是,升华三维提供的PEP技术工艺链(含密炼机、脱脂炉、烧结炉),让高校无需额外配套设备,即可实现“材料制备-3D打印成型-烧结制品”全流程实验,避免了因设备适配问题导致的研发中断。

对于高校教学而言,UPS-130的桌面级设计也让“材料创新实践”走进课堂。以往工业金属/陶瓷3D打印实验更多的是面向研究生开展,而UPS-130的低成本与便捷性,可支持本科生和职业技术学生开展复合材料成型实验:学生通过各种复合打印功能,直观理解材料复合原理;磁吸成型平台能快速拆卸生坯,便于观察打印缺陷。这不仅填补了高校材料学科实践教学的空白,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特种材料领域培养应用型人才。

▲UPS-130应用场景 ?升华三维 图标由AI辅助生成
当前,高校科研正从“单一材料研究”向“跨学科复合创新”转型,UPS-130以其灵活的材料适配性、高效的实验支撑能力,成为科研团队的“创新伙伴”。UPS-130不仅降低了特种金属与先进陶瓷研究的门槛,更让高校能够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探索材料应用边界——无论是难熔金属的极端环境适应性研究,还是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功能化设计,它都能提供精准的实验支持。未来,随着该设备在更多高校实验室的落地,必将加速特种金属与先进陶瓷材料的科研突破,为我国高端材料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与人才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