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188betkr.com 讯稀土永磁材料作为关键战略材料,广泛用于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然而,其核心技术曾长期被国外垄断,国内产业面临“卡脖子”风险。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闫阿儒研究员带领团队,二十年磨一剑,攻克了热压辐射永磁环等关键技术,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突破,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50亿元。
艰苦创业:棚子实验室里走出创新之路
2005年,闫阿儒回国加入初创期的宁波材料所。2006年,在李卫院士的推动下,宁波材料所与金鸡强磁公司达成一项300万元合作项目,成为当时研究所最大的一笔订单。然而团队仅有两三名科研人员,且受限于楼板承重和电梯条件,大型仪器无法安置。
面对困难,闫阿儒带领团队在火炬大厦附近搭建彩钢活动板房作为实验室。他们从百米外的水龙头人工取水,用简易水塔维持实验循环冷却:夏日需频繁换水降温,冬季则要化冰防冻。就在这间“棚子实验室”里,团队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只高性能热压辐射永磁环,将磁性能提升近40%,填补国内空白。
这一开拓性工作为后续研发积累了宝贵经验。20余年来,团队持续攻关高丰度稀土永磁材料,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其技术已在机器人关节电机、低空经济等领域发挥重要价值。如今,闫阿儒团队已发展至百余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技术突破:实现稀土资源高效利用
闫阿儒团队立足我国稀土资源特色,创新开发了重稀土减量化和高丰度稀土永磁材料:
1开发出综合磁性能达86.5的超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
2研制出室温最大磁能积≥35MGOe的稀土高钴永磁材料
3热压辐射永磁环技术在具身机器人关节电机、低空经济等领域实现应用
这些成果不仅降低了我国对重稀土的依赖,更使我国在高性能永磁材料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同时团队构建了“人才培养-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工程化与系统集成”的创新体系:与宁波金鸡强磁等企业合作,推动技术快速产业化;累计为行业输送60余名技术骨干人才;搭建全球最大最完备的稀土永磁材料研发与产业技术转化平台。
目前,团队已发展成为144人的稀土永磁材料联合创新中心,包括院士1名、正高级研究员9名,在读博硕士研究生65名。
团队文化:用“矫顽力”精神攻坚克难
2024年起,闫阿儒开始担任磁性材料及应用实验室党总支书记。在该支部中,员工党员比例位居研究所科研支部首位。在他的带领下,支部组建了7支以党员为核心的“项目攻关突击小组”,积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多项企业委托项目。2025年,闫阿儒荣获“宁波市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这些成绩的背后,凝聚着一支具有高“矫顽力”的团队。闫阿儒解释说:“矫顽力是衡量磁性材料抵抗退磁能力的关键指标,数值越高,性能越稳定。”他将这一材料特性延伸为团队文化——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定的科研定力和凝聚力。
在团队管理方面,闫阿儒注重因人施策,根据每位成员的专业背景与个人特点安排研究方向,并充分授权,赋予他们充足的探索空间。在项目推进遇到瓶颈时,他善于运用“夸夸”模式,先给予成员充分的肯定与情绪支持,再共同探讨解决方案。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使团队即便在科研低谷期也始终保持稳定,无人掉队。
人物心声
“永磁就是永不消磁,这不仅是我们材料的特性,更是团队攻坚克难的精神写照。科研工作者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才能实现真正的创新突破。”——闫阿儒
个人简介

闫阿儒,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稀土永磁材料联合创新中心副主任,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十二五”国家科技重点专项专家组专家、863计划新材料技术领域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专家、中科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得者。1993年获西安理工大学学士学位,1998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学位,1998-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2005年任德国德累斯顿固体材料研究所访问学者。主要从事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研究,研制出稀土永磁材料真空热压装置,开发38AH高耐蚀性超高矫顽力磁体并实现产业化。相关科研成果发表SCI论文230余篇,授权专利9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稀土科学技术一等奖、新材料成果转化奖、宁波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参考来源:
1. 中国科学报:“永不消磁”团队!用稀土成果带来超50亿元经济效益
2.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专访:闫阿儒:不忘初心行志远,不负岁月勇作为
(www.188betkr.com 编辑整理/留白)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请告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