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收紧!国家重新划定多晶硅、单晶硅能耗“红线”


来源:www.188betkr.com 九思

[导读]3项强制国标征求意见,涉及产品包括硅多晶和锗产品、硅单晶及硅单晶片、晶硅光伏组件和逆变器。

www.188betkr.com 讯近日,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发布重磅通知,就《硅多晶和锗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硅单晶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晶硅光伏组件和逆变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3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这3项标准将从能耗、能效两方面为行业发展划定“红线”,推动光伏产业向高质量、低碳化转型。


多晶硅:高耗能环节首当其冲,新标准能耗将大幅收紧


作为光伏产业链上游核心原料,多晶硅生产(尤其是改良西门子法)电耗占生产成本30%-40%,是节能降耗的关键环节。


硅多晶单位产品能耗限额等级


能耗限额显著下调:以主流的三氯氢硅法(改良西门子法)为例,1级、2级、3级能耗标准分别定为≤5kgce/kg、≤5.5kgce/kg、≤6.4kgce/kg,较现行标准(≤7.5、8.5、10.5kgce/kg)大幅降低,硅烷流化床法1级能耗更是低至3.6kgce/kg。


倒逼产业升级:我国多晶硅产量全球占比超93%(2024年产量182万吨,同比增23.6%),若行业平均能耗降10%,每年可节电数十亿千瓦时、减碳数百万吨。这意味着技术落后、能耗高的中小产能将加速淘汰,头部企业凭借冷氢化技术优化、大型还原炉应用等优势,竞争地位将进一步巩固。


硅单晶:破解产能过剩困局,能耗与规格双管控


硅单晶及硅单晶片是光伏电池的核心基材,当前行业面临供需失衡难题——2024年全球组件产能超1000GW,但新增装机需求仅430-470GW,硅片环节产能利用率不足50%,价格暴跌35%-45%。《硅单晶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通过“能耗+规格”双重管控破局:


硅单晶单位产品能耗限额等级


硅单晶片单位产品能耗限额等级


明确能耗等级:太阳能电池用硅单晶1级综合能耗≤2.27kgce/kg,硅单晶片(182mm×210mm标片)1级能耗≤6760kgce/百万片,其他规格需按折标系数换算,推动企业通过工艺优化降低单位能耗。


规范产品规格:以182mm×210mm为基准标片,避免企业通过“非标规格”无序竞争,同时引导硅片尺寸向高效、标准化方向发展,提升产业链协同效率。


组件与逆变器:锚定高效优质,淘汰低效产品


光伏组件和逆变器是发电能力的“终端保障”,当前行业存在产品同质化、低效产能挤占市场的问题。《晶硅光伏组件和逆变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以强制性标准明确效率与衰减率要求:


晶体硅光伏组件能效等级


光伏并网逆变器能效等级


组件:效率与双面率双高:TOPCon组件1级光电转换效率≥23.6%、环境应力衰减率≤3.5%,HJT组件1级效率≥23.9%,且HJT组件双面率需≥85%,BC组件双面率≥70%,倒逼企业研发高效、低衰减产品。


逆变器:分功率段定标准:500kW以上集中式逆变器1级平均加权总效率≥98.58%,20-50kW组串式逆变器1级效率≥98.15%,精准覆盖不同应用场景,确保发电全链路能效最优。


新标准实施,将带来三大影响


我国多晶硅产能占全球93%(2024年达182万吨),但市场已严重过剩,且高耗能属性与“双碳”目标存在差距。


新标准的实施将给行业带来三大影响:


加速产能出清:能耗不达标、效率低的中小产能将被淘汰,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缓解产能过剩压力。


推动技术升级:倒逼企业加大改良西门子法优化、硅烷流化床法研发、高效组件技术攻关,提升核心竞争力。


巩固全球优势:通过标准引领,我国光伏产业将从“规模领先”转向“质量+规模双领先”,进一步巩固国际竞争地位。


结语


目前,3项标准正处于公开征求意见阶段,行业企业需提前布局技术改造与产品升级,以应对即将到来的“节能大考”。未来,随着标准落地与碳足迹核算体系完善,光伏产业将真正实现“绿色低碳”与“高质量发展”的双向奔赴。


参考来源:

《晶硅光伏组件和逆变器能效限定值》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

《硅单晶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

《硅多晶和锗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

赵帅等.我国多晶硅市场现状及发展建议


(www.188betkr.com 编辑整理/九思)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推荐 0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www.188betkr.com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www.188betkr.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188betkr.com "。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