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188betkr.com 讯一场关乎下一代消费电子格局的“百镜大战”,正悄然拉开序幕。曾经停留在科技爱好者畅想中的智能眼镜,如今已褪去概念光环,逐步成长为商业前景可观的消费电子新势力。
咨询机构数据显示,智能眼镜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拐点已近,2025年上半年全球销量同比增幅超100%,不少科技巨头也纷纷加码人工智能眼镜领域投资,押注其未来潜力。关于智能眼镜能否取代手机,行业内虽有时间分歧,但共识已然形成:Meta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断言,人工智能眼镜将成为“下一个主流计算平台”,最终接替智能手机;灵伴科技CEO祝铭明认为这一替代进程需5至10年,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则判断需20年。无论周期长短,智能眼镜当下的热度已肉眼可见,成为科技领域的焦点赛道。
值得关注的是,智能AR眼镜对“轻薄化、广视场角、低功耗”的核心诉求,正为碳化硅材料创造颠覆传统光学材料的机遇。此前,2025年的碳化硅市场还深陷“产能过剩”与“价格战”的双重困境,如今凭借AR眼镜这一新赛道,其“华丽转型”似乎近在眼前。
碳化硅,过剩困境能否解决?
全球碳化硅行业的核心矛盾,在于供给增速远超终端需求增长。在头部厂商的密集投资下,全球碳化硅衬底产能呈爆发式扩张。以Wolfspeed、Rohm、Onsemi为代表的国际巨头,均计划在2025年前后实现8英寸SiC衬底量产,通过工厂扩建与技术升级大幅提升产能——Wolfspeed预计将产能扩大10倍,Onsemi则计划把年产能从28.8万片提至117.6万片。据预测,2025年全球碳化硅衬底年产能将达400万片,而同期市场需求仅约250万片,供需失衡问题突出。
国内市场的情况也同样严峻。2024年,中国6英寸碳化硅衬底设计产能超1300万片,但全球实际需求仅150万片,国内实际销量更是只有75万片,库存积压高达180万片。产能严重过剩直接引发激烈价格战,6英寸衬底价格从高峰期的每片5000元暴跌至不足2000元,甚至跌破企业成本线,行业陷入盈利困境。
AR眼镜成碳化硅“救命稻草”?
就在碳化硅行业面临发展瓶颈时,AR智能眼镜产业的崛起带来了新希望。当前,AR智能眼镜正处于向消费级市场普及的关键阶段,但长期受限于三大核心问题:视场角(FOV)狭窄、图像易出现彩虹伪影、高功耗导致的发热与续航短板。追根溯源,这些问题的核心症结在于其关键光学元件——波导透镜的材料局限,而碳化硅的出现,恰好为解决这些痛点提供了可能。
为何Meta等科技巨头会青睐碳化硅?答案藏在其卓越的光学与物理特性中,能同时攻克AR眼镜“光学性能、功耗控制、轻薄化”三大难题。从数据来看,在光学性能上,碳化硅拥有2.65-3.2的高折射率与小于0.1dB/cm的超低光损耗,可有效提升成像质量;在功耗与散热上,其优异的导热性能缓解设备发热问题,延长续航;在轻薄化上,采用碳化硅光波导镜片的AR设备,视场角可轻松突破45°,镜片厚度仅0.55mm,为设备轻量化与性能升级奠定关键基础,完美解决传统玻璃基光波导镜片的视场角不足、设备偏重等痛点。
敏锐捕捉到这一机遇的国内碳化硅头部企业,已纷纷加快布局步伐:
天岳先进与舜宇奥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12英寸光学技术,联合开展AI眼镜所需碳化硅光波导镜片的技术攻关与产业化推进;
天科合达与慕德微纳在徐州签约,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深度推进AR衍射光波导镜片的技术研发与市场推广;
三安光电透露,其碳化硅光学衬底产品已与AI/AR眼镜领域的国内外终端厂商、光学元件厂商达成紧密合作,并向多家客户实现小批量交付;
山西烁科晶体、广纳四维(广东)光电与国家纳米智造产业创新中心签署三方战略合作协议,携手推动碳化硅刻蚀衍射光波导产品的研发与量产。
“实红”还是“虚火”?
尽管碳化硅被业内公认为AR眼镜光学材料的“最优解”,但其高昂的成本仍为商业化普及蒙上阴影。据测算,AR眼镜所用的半绝缘碳化硅镜片,单副成本约2000-3000元,而当前市场主流的玻璃或树脂镜片,单副成本仅500-600元,碳化硅镜片价格是传统材料的3-4倍。这一巨大的成本差距,无疑会限制消费级碳化硅AR眼镜的市场渗透速度,成为其走向大众消费者的主要障碍。
未来,碳化硅能否顺利完成“赛道转型”,关键在于能否通过技术迭代优化AR镜片适配效果、持续探索降本路径。唯有突破成本瓶颈,才能让搭载碳化硅镜片的AR眼镜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而这一过程,仍需行业各方共同努力。
来源:央视财经、解放日报、观研报告网、集微网
(www.188betkr.com 编辑整理/初末)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