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2025中国科学院新晋院士揭晓,化学部增选11人!


来源:www.188betkr.com 昧光

[导读]2025年中国科学院化学部新晋11位院士,陈永胜、郭林、胡文平、李隽、骆广生、马丁、申有青、唐波、夏海平、徐铜文、张万斌。

www.188betkr.com 讯11月21日,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共有144人当选。其中,共选举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73人,选举产生中国工程院院士71人。今天我们盘点一下中国科学院化学部11位院士,他们分别是:陈永胜、郭林、胡文平、李隽、骆广生、马丁、申有青、唐波、夏海平、徐铜文、张万斌。恭喜各位老师!

2025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化学部11人

陈永胜院士

陈永胜,天津市特聘教授,南开大学特聘教授,南开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功能高分子和纳米材料方面的研究,在绿色能源转化与存储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提出了具有确定分子结构的高效有机光伏材料设计理念,多次刷新了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的光电转换效率世界记录提出了“三维交联石墨烯”高分子体相材料的构筑理念,所发展的三维石墨烯材料在从4到1200K的温度区间展现出独特的光、电、磁性能,并首次实现了宏观光驱动。先后主持国家973、863、重大研究计划、基金委重点项目等。发表Science、Nature及子刊、J. Am. Chem. Soc.、Angew. Chem.和Adv. Mater.等高水平研究论文400余篇,他引9万余次,H-Index 130,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

荣获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10年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15年“天津市劳动模范”,2019年“天津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标兵”,2024年天津市优秀教师等。2014年至今连续11年入选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担任《中国科学-化学》、《中国科学-材料》、《Carbon》、《2D Materials》、《Energy Storage Materials》等期刊的编辑或编委。

郭林院士

郭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批校长直聘教授,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感动北航人物、北航“立德树人卓越奖”获得者;中国化学会会士、 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在Science、Nature、Nat. Catal.、Nat. Mater.、JACS、Angew. Chem. Int. Ed.、PNAS、Chem. Rev. 等国际重要期刊发表SCI论文400余篇,他引21000余次;指导博士生4人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资助、1人获评全国优秀博士论文,3人获评北京市优秀论文。

近5年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第一获奖人,2010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胡文平

胡文平教授主要从事有机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的研究,在新型有机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凝聚态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光电器件的应用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发表SCI论文700余篇(IF>10.0的320余篇),包括Nature,Science及其子刊(16篇),Adv. Mater. (106篇),J. Am. Chem. Soc. + Angew. Chem. Int. (75篇),被SCI引用>46,000次(H因子=105)。编有中文专著《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科学出版社,2011),《分子材料与薄膜器件》(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低维分子材料与器件》(科学出版社,2022),英文专著《Organic Optoelectronics》(Wiley出版社,2012)。

胡文平教授长期致力于有机半导体物理化学的研究,是我国有机半导体晶体工程及场效应晶体管器件物理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他瞄准“有机集成电路”这一重大科技前沿,聚焦源头创新,构筑了“有机半导体晶体?高迁移率材料?高性能物理器件”的特色研究体系。

李隽院士

李隽,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士,中国化学会会士长期从事理论与计算化学、稀土和锕系重元素量子化学和计算催化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目前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引用70000余次(H-index>110)。

2004年入选清华大学“百名人才引进计划”,获聘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并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0年入选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AAAS Fellow);201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骆广生院士

骆广生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

长期从事理论与计算化学、稀土和锕系重元素量子化学和计算催化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目前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引用70000余次(H-index>110)。

作为清华微化工技术方向创始人和分离科学与技术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微尺度流动化学、微化工技术、分离科学与技术、多相流动与传递、粉体材料制备等研究。致力于微化工理论体系构建和微化工技术从概念到工业应用的突破,揭示界面力、粘性力等对多相微分散体系的调控机制,发展基于剪切力调控的微分散方法和设备,分析微分散过程中动态界面张力的变化规律,研究探索微尺度混合、传递和反应基本规律并建立数学模型,发展分离和反应过程强化新方法,提出微设备放大和微化工系统集成理论与方法,发明微槽式、微滤膜式、多重孔径微筛孔式、微筛孔阵列式、微元件组合式等多种微化工设备,突破多项微化工技术产业应用的重大难题,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微化工技术在万吨级湿法磷酸净化、酸团萃取、纳米碳酸钙制备、溴化丁基橡胶合成、橡胶促进剂合成等的产业化应用。

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42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以及省部委科技奖励9项。

马丁院士

马丁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针对能源和环境中的催化问题,在环境友好、资源合理利用的前提下,设计新催化过程,构建新型高效催化剂体系,并结合operando表征手段来解决催化过程中的重要科学问题。包括:①C1化学(合成气、二氧化碳、甲烷、甲醇的转化);②氢气的催化制备和输运;③废塑料转化。

荣誉与奖励: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第一完成人, 2023)

首届新基石研究员(2023)

河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第二完成人,2023)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22)

首届民珠学者奖(2022)

中国化学会会士 (2021)

北京大学十佳导师(2019)

首届腾讯科学探索奖 (2019)

中国化学会-巴斯夫青年知识创新奖 (2019)

上海光源杰出用户奖 (2019)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第四完成人, 2019)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18)

中组部万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 (2018)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2017)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7)

中国催化青年奖(2017)

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2016)

王选青年学者奖 (2014)

北京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 (2013)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2012)

申有青院士

申有青,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化工学院院长、智能生物材料浙江省重点实验室主任。2008年受邀回国任浙江大学求是学者教授和生物纳米工程中心主任,获2008年的杰青资助, 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主要从事功能高分子合成及其应用于纳米药物的研究。在美国执教期间主持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 回国后主持国家杰青、973前期及基金委重大项目课题和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等。

在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和Adv. Mater.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600余篇, 出版RSC和Wiley著作各1部,获10余项中美专利,2个高分子基纳米药物获美国临床试验批件,其中一个进入临床II期,另获2个中国药监局临床试验批件。以第一完成人获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21 年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唐波院士

唐波,理学博士,崂山实验室研究员、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系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唐波教授主要从事分子及纳米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绿色化工、半导体芯片材料与纳微反应及太阳能化学转化与储存等方面研究工作。

研究成果在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等期刊发表SCI论文700余篇,引用达30000余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以首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夏海平院士

夏海平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中国化学会会士、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执行院长、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委员、化学系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包括金属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曾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和2018年度福建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16年和著名华人有机化学家余金权教授分享了中国化学会“黄耀曾金属有机化学奖”。2025年获Stoddart Science Fund Scholar Award、中国化学会“物理有机化学奖”。

发现、建立、命名了“碳龙化学(Carbolong Chemistry)、开创了“金属核轮烯化学(Carborin Chemistry)

徐铜文院士

徐铜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中科院王宽诚产研人才计划,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目前担任中国膜工业协会电驱动膜专委会主任。

研究方向包括离子交换膜、双极膜材料的结构设计、制备和表征特种离子膜材料燃料电池和液流电池隔膜膜组件开发和膜过程设计。

在Adv Mater, 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Chem, Nat Commun, Energy environ sci, AIChE J等期刊发表论文450余篇(本领域TOP期刊J Membrane Sci~150篇,IF=8.742),SCI 他引17000+次(单篇最高引用1000+次),H-因子69, 2014-2020连续七年入选Elsevier高被引作者名单。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次,省部级及行业协会一等奖4次、二等奖2次。

张万斌院士

张万斌,上海交通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化学生物协同物质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获得者、中国化学会会士,上海市手性药物分子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郑州研究院院长,上海领军人才和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有机合成及不对称催化,药物及其关键中间体的高效合成方法。

主持和参加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重点及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教委和经信委重大重点科研项目、以及比尔盖茨基金会项目等。在催化剂的创制、反应的设计以及工艺的开发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实现了抗疟药物青蒿素、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抗癫痫药物布立西坦、抗肺结核药物贝达喹啉和大品种香料薄荷醇等多种手性化合物产业化合成的关键技术突破并完成技术转让,其中薄荷醇和布立西坦的高效不对称催化氢化合成工艺已分别被万华化学和奥锐特药业采用并建成工业化生产线。

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包括Science, Nat. Chem.,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和Nat. Commun.等顶级化学期刊在内的SCI论文30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上海市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特等奖、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等多项奖励。

信息来源:中国科学院、各高校官网及课题组


(www.188betkr.com 编辑整理/昧光)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推荐 0

作者:昧光

总阅读量:15334118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www.188betkr.com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www.188betkr.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188betkr.com "。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